WFU WFU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阿基米德的浴缸" -突破性思考的藝術與邏輯-David Perkins

阿基米德的浴缸 (Archimedes' Bathtub-The Art and Logic of Breakthrough Thinking)
阿基米德的浴缸-突破性思考的藝術與邏輯 
(圖片摘自誠品網路書店)

作者:大衛柏金斯 (David Perkins), 麻省理工學院 數學與人工智慧博士。
目錄:
第一部 突破性思考的觀念
    1.像達文西那樣思考
    2.從蘇非寓言到凌凌漆電影
    3.運氣的邏輯
    4.有沒有突破性思考的科學
第二部 突破性思考的藝術
    5.思想大爆炸
    6.漫無頭緒中的頭緒
    7.穿越心牆
    8.除此之外
第三部 心、 腦 與突破性思考
    9.傳被告『突破』出庭
    10.心智有超速檔嗎?
    11.心之所在
    12.知道太多忘個夠
第四部 大自然也思考嗎?
    13.演化突破
    14.盲目心智與聰明演化
    15.為什麼我們總被突破性思考難住?

【GOOGLE提供的廣告】


本書大意:
人類文明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常常來自於科學家的靈光一現。如,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發現了浮力原理,牛頓在蘋果樹下發現了重力…等。這些原本無解的問題,在他們找到答案之前,都經過了思想的苦心掙扎。這類一開始無解的問題,都是屬於『不可推理的問題』。它們的結構與『北國淘金記』中,淘金客在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Klondike)一帶,所面臨的困境是類似的:
困境1 :處處可能的荒野
(想像你在一片廣大荒野上,思考少許的金礦應該會埋在哪一片土地下?你該探查的地點極多,但只有極小的機會找到黃金。多數人在面臨這種極小成功機率的壓力下,會放棄尋找。在科學上,當科學家尋找問題的答案時,有太多可能的方向可以嘗試開發)

困境2:漫無頭緒的高原
(黃金何在,在高原上無跡可循。因為高原上每個地方長的都一樣。科學家看到,這些可能的方向,在還未向前探索前,每一個都差不多好)

困境3:峽谷裡的探索
(黃金根本不在峽谷裡,但是淘金客一頭栽進這個峽谷裡,直到他精疲力盡為止。科學家也常抱著理所當然的預設,習慣的思考模式,而深陷其中,不願面對其他的可能性,直至他心碎為止)

困境4:錯誤預期的綠洲
(淘金客往往覺得面前的地點太有吸引力,而不去想想其他的地方。更可怕的是,這些地方還會出現一點點黃金,讓淘金客產生了假希望…對科學家來說,要揮別一個看起來有希望的方向,朝向下一個可能性探索,需要極大的勇氣!)

對一個淘金客來說,如果他的足跡和努力能克服以上4個困境,就能在『克朗代克區』找到金礦!對一個科學家來說,面對『無法推理的問題』,他的心智,也同樣面對這4種困境,當掙脫這4個困境的時候,也就可能是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發生之時!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日常生活中不需要什麼重大突破也能生活得很好。然而,向偉大科學家們學習這項『突破性思考』,也可能讓我們生活得更有創意。



更多相關文章:

2 則留言:

  1. 這本書講的雖然是思考的藝術,其實在藝術的領域裡,也存在這樣的困境,當一群畫家,已經在一片綠洲,挖不出新東西,可能就要找下一片新綠洲,以寫實的路線,從印象派到超寫實,一樣顯得有點擁擠了,說不定未來的綠洲,現在已經開始有人探勘了,哇!太棒了。
    玩了一下文字遊戲,art這個字有秘訣、訣竅的味道,同時,另一個意思中又有美術的意涵,中譯思考的藝術,提供了我玩文字遊戲的空間。
    高徒
    版主回覆:(01/01/1970 12:00:00 AM)
    我也覺得,這種突破性思考應該在很多領域中都可見到。接下來我還會將每一章節的重點都放上來。讀這本書的過程裡,我感覺很多東西從『模糊的概念』慢慢變得具體。

    回覆刪除
  2. 對,跟參禪一樣,很多禪師是在參了一輩子的禪機後,最後不想參了,就突然靈機一現,突破了,那個努力與放棄的點,就是阿幾米的所說的槓桿點(fulcrum point).是門藝術
    版主回覆:(07/16/2009 04:29:32 AM)
    這篇文章,應該真的是開格第一文了。這本書雖然看完,但只看了一次,還感覺莫明其妙,沒機會寫下去,就還回圖書館。
    這本書大概是說,幾乎所有的科學突破,看起來好像是靈光一現的創意(如牛頓的蘋果、佛萊明的抗生素、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原理)。但是,其實這些研究者在發現之前,幾乎都經過很久的痛苦摸索。這四個過程(荒野→高原→探索→綠洲),就是作者歸納這個摸索的歷程。看起來好像很神祕,不過本書前三章,很多觀念,好像早已聽說過的?
    但本書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最後一章他對演化的論點。他的論點基礎與我我大學學的遺傳學相似:
    『生物的演化沒有方向,基因完全憑著隨機過程發生、實驗、失敗、天擇』
    但是,他提的大問題是:
    『接著突破性的新的品種出現(如鳥、哺乳類突然出現,數量還爆炸性成長,就適應環境存活下去)』
    這個演化過程,竟然就像科學家研究一樣,要失敗無數次(很多Genotype無法適應環境) 最後才會產生突破性的發現。他大概是探討,到底這個過程是『數量累積性』(Quantatively)的,還是隨機突破性(Discrete) 的?
    這和大師提的『人類文明進展』的過程也類似。『適應性』作者可能也有提出(記不太得)。如果一代代會將這一代的適應性遺傳給下一代的話(等於是從每一代都從錯誤中學習改進),那生物演化的速度應該會加快。
    我認為這也是個大哉問,而且是想像力的科學問題。比較ㄉ一ㄠˇ的是,這作者是數學專業,卻來回答生物學的問題。不過這種事情在科學界也見怪不怪了。我相信很多學科都有某種東西相通,八成是所謂哲學問題。
    但是他最後到底結論了什麼我卻不太記得。不過我認為這又提醒了我一次,那位『謝氏』的觀點,生物演化有共振效果,與我學過的遺傳學是牴觸的 (生物演化是隨機)。
    不過,由於現代對生態界的機制了解也很少,所以誰知道,或許有什麼機制存在於表面之下,真的在影響生物界的演化方向呢?

    回覆刪除

本部落格不需要登錄任何帳號,即可留言,歡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