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WFU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書評:脆弱的力量 (作者:Brene Brown 2013)

這本書,脆弱的力量 ,會得到它,是因為一進好市多就愛亂買東西的老公,在好市多貪小便宜買的。買了他也沒看,我就資源回收拿來看一下,以免血本無歸。




脆弱的力量  (Daring Greatly)
作者:Brene Brown Ph.D 
出版:2013 10月 美國

先評外觀:這本書很厚,通常這種厚度的書,對一個要工作、下班要趕回家煮飯、顧小孩的媽媽來說,它的存在令我感到自己的眇小,而我,也花了一整年的時間看完它。

再評書名:原名 Daring Greatly,大力的勇敢?然後中文卻翻譯成「脆弱的力量」?完全看不出中英文書名的相關性。但再看一下旁邊的一排小字: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哦,這樣就比較懂了,簡單講,這本書是想傳達一個新的人生觀:

「如果你不再隱藏自己的脆弱時,其實你內在的勇氣就會湧現,它會為你帶來更多力量!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簡單講,如果你觀察自己生活的週遭,你會發現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資訊,永遠在告訴你:「你不夠好、你賺得不夠多、你不夠快樂…」,除了媒體的業配文與真廣告之外,現在還有素人們也會用臉書轟炸你,大家每個小時都在PO自己過得多爽 :今天吃大餐,明天出去玩,可愛的小孩照,老公多疼我,wow,人人都是幸福美滿噢!你臉書好友越多,這種有害健康的爽PO,你也就看得越多。

還有身邊的同事/同學/朋友/家人,與他們互動時,他們也總是設法讓你相信,你過得永遠不夠好(其實是沒他們好……)。你曾經覺得自己有勇氣跟所謂的「親友」,真正談論你難過的事嗎?你敢讓他們知道你生活曾有過的負面感受,比方說:你做錯了某件事,覺得很羞愧;遇到了某些打擊,自己覺得很困窘,很恐懼。通常人不會跟身邊的人談論這些事情,連我老公也不會跟我聊這個。

也就是這些訊息,塑造了我們的思想。讓我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堅強,而這些都是因為「我永遠不夠好」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所造成的!所以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人自然會隱藏自己認為「不夠」的那一部份。也就是無法面對自己,也就無法接受真正的自己。所以,現在的人,看似活在很富足的環境中,但其實他的內心卻是很孤立的,因為他無法面對自己的脆弱,他們不敢表現出來,因為他從不認為別人會在他示弱時支持他。

作者是一位社工師,通常人一定是遇到人生困境時才會去找社工師,所以她應該是常常聽到個案在遇到困難時的反應,於是啟發她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而且這是反向的創意思考。




這跟我們不要買的理由一樣:
「當大家都在說一個產品好棒棒,不斷的發開箱文,那我們就要思考不要買的理由。」

「當大家都在說當一個堅強的成功人士是好的,那我們就要思考,其實就算大家知道你有某些弱點,也沒什麼不好」。而且你就算對別人示弱。那本來就是人類情感的一部份,你把它表現出來,根本也不會傷害你與其他人的關係,而且對你自己而言,還更有益健康呢!




雖然這是一個熟悉的想法,但是裡面的內容之所以這麼厚,有部份是因為這位作者用她週遭人的經歷,來說明她要表達的論點。我個人是覺得太冗長了,這本書出現太多她個人的故事,我每次都想跳過這些故事,以致於讀起來沒有一路向西的快感,這本書看得出來是作者挖掘她個人生活經驗,不斷發展之後而寫出的研究。

這本書傳達的觀點很勵志,但是它與一般的掰掰勵志書不同的是,她是有參考文獻的。她告訴你為什麼你可以開始改變你的想法,有幾個理由如下:

1.整個社會都在創造一種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氛圍,以製造更多消費,所以你總是會有「不滿足」的感覺,不完全是你的問題。別被他們騙了,克服「自己不足」的恐懼,根本不會造成你人生中的失敗。

2.當你展現人性中的脆弱,這可以成為一件好事。因為「脆弱」是愛的起源,你只要想想自己看到一個小嬰兒,或是一隻小狗,他們脆弱的外表,馬上會讓你的愛升起,你會想要照顧他們,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給他們看,讓他們學習「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會覺得自己被愛、有歸屬感的人,和不覺得自己被愛,有歸屬感的人的差別,只是「他們自己本身願不願意相信」而已。所以作者覺得有必要寫這本書,幫助你相信,不管你是怎麼樣的人,你都有權利得到別人的愛,和世界產生連結。

看到一個人,一直想表現出他最好的一面。比方說全身上下,從裡到外都無懈可擊的正妹/名媛/ 青年才俊,或是一些非常努力想要維持美好形象的人,你反而會覺得她們很軟弱。因為他不知道,就算表現出易招致批判的面貌,醜一點,胖一點,拙一點。你也永遠不是最好的,學歷不好、工作不好,也犯了錯,愛你的人還是會愛你,外在的條件優劣,並不會傷害你個人的價值。



其實身為一個80後的新女性,我讀完了研究所,成為二個孩子的母親。35歲之前,我也把想做的事做完了。但很奇怪的是,我這一生中,不管自己究竟完成了什麼,我永遠都覺得自己不夠,我擁有的還不夠多。

從小到大,我就對各種才藝與技能,有莫明的渴望,學了這個,覺得不夠,還想學別的。做成了這件事情,覺得不夠,又還想再做那件事情。最近我居然夢想自己去考甲級水電証照,捫心自問,的確,我想要讓別人覺得我很棒,然後羨慕我。

我就像籠子裡的老鼠,我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一直在奔跑。有時候,狂亂的生活之中,突然會覺得自己迷失了,或者,那才是個真正覺醒的片刻呢?突然發現,其實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幹嘛?為什麼做了A,又做了B呢?通常是每件事都做不成,而覺得現實令人沮喪。

據說是小時候感覺自己沒有被父母無條件接受的人,曾經恐懼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成這樣。這些孩子心中有種不安全感,他們如果覺得自己不夠好,就沒人會愛你,會被遺棄,於是終其一生在努力,想要上進成功,來填滿小時候那個不被愛,恐懼被遺棄的黑洞。

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卻不知充實的喜悅為何物,只覺得好想來哭一場。不管完成了任何事情,我總是感受不到解脫與快樂。我覺得自己像個奴隸一樣,一直在追、一直在求。

夜深人靜的時候,買份滷味,開罐啤酒,把老公叫起來,想跟他分享這種莫明奇妙的心情,想跟他搏感情,看能不能討得幾下拍,開場白講幾句之後,他突然就把話題轉向:「下次要去哪裡玩才好?臉書上最近大家都在分享出遊照,出國、露營、我們家也要出去玩呀……」

他不爽我為什麼要挖他起床,但還是把滷味吃光光了。

這本書的後半部,探討了自卑,還有如何真正改變你的心態,在學校、家庭中,如何教導孩子不羞愧於自己的脆弱。作者相信,接受自己/他人/世界的不完美,就是接受人性中本來就有的那一部份,讓我們「作自己」。但由於翻譯的侷限與國情文化截然不同的關係,讀起來沒什麼樂趣。

再說到本書的實用性,如果你真的認同她的觀點,那這本書是不是真的提供了你什麼實際的方法,去幫助你重塑你的認知,讓你接受自己的脆弱呢?其實,作者只是詳實記載許多她研究的過程 (其實就是訪談許多不同的人),一直討論不同的狀況,再提出反思,她並未寫出真正的論斷。 反而是在結束的時候,留一個讓你自己去思考的伏筆。因為,就像我以前常看的心理諮商一樣,諮商師無法替你下決定,也不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而這,就是人生。

所以讀這本書,又急於想得到解答的人,可能會看得有點氣。



更多相關文章:

4 則留言:

  1. 有時候覺得你好像寫出我的內心黒暗面。這篇也說中我的不安全感。謝謝你用文字寫出來,讓我覺得不孤單,原來也有人和我一樣的情緒。

    回覆刪除
  2. 深有同感!寫得好!

    回覆刪除

本部落格不需要登錄任何帳號,即可留言,歡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