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WFU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不要讀電子書的理由

這次我說不要讀的是電子書,包括裝在iPad, 手機、電腦、還有Kindle裡的電子書。因為上一篇「不要買Kindle的理由」,招致上百位愛書者的批評,留言多半是說我必是不愛看書,所以不配擁有Kindle。

事實上,我還真的不敢「說自己愛看書」,因為這句話「聽起來就很沒氣質」,所以它馬上証明了你在說謊!與其說自己「愛看書」,不如說看書是一種過日子的習慣,生活有高低起伏,挫敗到不堪一擊,順遂了,卻又不知所措,我的眼睛就會想看到「書」這種東西。

曾經很希望了解後會得救,但「其實也就是如此」的空虛感,可能是它發現我拿著書,至少有心探視它,就少來亂了,現在會安靜地陪我吃飯睡覺。我相信,就算我能嫁入豪門,最後仍會被這空虛靈糾纏吧!

十年前有了電子書與Kindle,我想發明這東西的人,他的靈感應該是來自當年火紅的iPod跟iTunes Store。從此書本都唾手可得,但十年後,終於認清自己。雖說Kindle真的讓你有了一座圖書館在手中,但是很奇怪,只要書被裝到任何Kindle,  iPad, 或是電腦中之後,我去翻它的欲望就消失。雖然最後還是會看,但是一拖再拖,老是不想打開電子產品去「看書」。一本實體書拿起來看時,會有種在亂世中受到庇護的感覺,但拿起電子書時,我感受到的常是壓力。

買電子書最誘人之處,就是可以省去運輸的成本,而且也不會因為累積的書太多,而佔去家裡的寶貴空間。不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家裡有座「大」書櫃的人,裡面的書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沒看過的,或是只看了幾章,櫃子上滿坑滿谷的屌書,你全部都看過才奇怪。

看著書一寸寸的佔領書櫃,跟看著衣服溢出衣櫃的道理一樣。你所買的,總是遠多於你真正需要的。你再一次用「購買」的動作,來安慰空虛的心靈。當你擁有了某本書之後,心理上會覺得很安全,表示你「有朝一日」需要它時,就可以拿起來讀。這時,電子書就是個神器,因為你可以滿足「購買」的欲望,又不會有「收納」的麻煩。你覺得自己隨時想看就可以看,但事實是,就像你衣櫃中總有些衣服,這輩子永遠輪不到它出場,而你又總是在買新衣服的道理一樣。想看隨時能看,就等於你永遠不會看!請看,不要讀電子書的理由:

1.根據研究,讀電子小說的人,看完後比較記不住情節

研究顯示,看電子小說的讀者,比較記不住情節。但理由還不清楚。研究者的假設是:實體書有觸覺,你會有翻書的動作,無形中讓整個人的感官,較能融入閱讀的過程裡。但我認為可能是人眼對銀幕上文字的習慣,與長年上網有關,所以人下意識的對銀幕上的文字,會抗拒仔細品味,視線不會想要在同一個區塊停留太久,會跳躍式的尋找感興趣的內容來閱讀。再來,也可能是電子書很難回去翻閱已經讀過的章節,所以不易復習,對故事的框架自然就記不清楚。

2.非小說類(Non-Fiction)的電子書,無法前後對照的看。書的篇章都有相關性,實體書便於你重複翻閱,前後對照的看,容易了解

非小說類的書,就是「非虛構」的書,內容是說理、論述、傳達知識與事實,在市場中佔一半以上。特別是工具類的,由於裡面要傳達的資訊很多,而且整本書有層次架構,作者用了整本書的內容,去講它「書名」上的那件事。章節之間彼此相關,所以你看到後面時,常常會需要去重讀前面的某區塊,才有辦法理解。因為你無法即時翻閱,找到自己需要的章節,前後對照的看,也不能夠用3M的標籤貼住某個章節,需要的時候馬上找到它。這種情況下,大腦就會覺得,這本書中仍有滿滿一大堆的資訊,混亂無章,無法歸檔,閱讀電子書的過程,就像你住在一間很混亂的房子裡,東西都該擺在哪裡都不知道,資訊該歸檔在大腦的何處也不知道,心裡上就感覺很痛苦,自己擁有不了這本書。

閱讀這類書時,必須將書中資訊分類。分成看得懂的,跟看不懂的,先專注在看得懂的那些,而你知道看得懂的一定跟看不懂的有關,自然會去想像其中的關連性在哪裡,如此便會刺激人的想像與推理能力。讀這類稍難書籍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索引片貼在書頁上,腦中一有想法,就馬上翻閱驗証,而電子書的悲慘之處,就是無法歸納、分類書中資訊。當你看到很無聊或是不懂的內容,因為無法快速翻閱,你跳過前,想大致速讀內容,了解篇章的概念也不行,所以這種能挑戰你心智的書,用電子書逐頁看時,容易覺得無聊放棄。





 

3.閱讀已是這年頭稀有的獨處時光,不要上網好嗎?

商人希望你能無意識的刷著臉書、無意識的看著上面的廣告、無意識的打著手遊, 無意識的看著內容農場的標題一則則的點擊,無意識的吃完一整包甜食或洋芋片,所以每期的壹週刊都有半裸封面可看,就是希望你能無意識的買下它,整個社會無意識的消費,才能創造商人穩定的營收。

所以,你的生活中有太多要「有意識克服」的事情,比方說睡前看個卡提諾論壇,打個Candy,,再追蹤個臉書動態。Kindle也就算了,至少它上網很慢。若電子書是裝在iPad、手機裡,我睡前根本就不敢打開它,怕一不小心又開始上網。

4. Kindle的單向閱讀很無聊,又結合閱讀與買書,看似方便,無所不在的廣告,卻是無意識購物的陷阱

閱讀除了吸收資訊之外,它會爆發你小宇宙的原因,就是因為書籍內容會刺激你產生感受與想法,像是在跨越時空,開始與作者對談。這過程中,你所產生的感受、想法與軌跡,甚至比書中的內容還值得保存。但Kindle限制了你閱讀的方式,你只能逐頁閱讀,單向吸收資訊,而且當你有想法出現時,電子書上幾乎無法作筆記。單向的閱讀,就像你傻傻坐在台下,聽老師講課一樣,無趣又覺得浪費時間。接著人在無聊、不滿足的時候,最容易亂購物。

Kindle是商人的神器,它先讓你覺得這本書讀著很無聊,於是你闔上書本想休息一下,打開時跳出廣告,總是讓你不小心購買更多。用Kindle買書時,你也只能試讀最概略的第一章,又有「一鍵購書」的功能,它讓你「衝動購買」的意圖很明顯。

我發現自己開始不敢拿Kindle出來,就是怕自己讀得無聊之餘,會再亂買書。東西越是無法滿足你,你就會買得越多。正如同「女人的衣服多」這個結果,是因為她熱愛穿衣才狂買?還是因為她總是無法滿足,才會一直買?

5.一本書隨手放,都可以拿來讀,電子書閱讀器要藏好,有時藏到自己都找不到

家有兩小,隨時都在搞破壞。小孩對實體書,早就沒新鮮感了,我家的書都還能好好的活著,反而是Kindle,顧孩子的這幾年,我根本沒在看,卻壞得很徹底。

有些人看書的習慣,是把一本書放在廚房、馬桶、沙發旁邊,在家裡這些地方閒晃的時候,就無意識的拿起來看看文字,不自覺的也會反複加深印象,一本書常常就是這樣看完的。電子書閱讀器這種貴重的東西,就無法隨興擺放,更不敢放在廁所馬桶旁邊。

6.書不怕被偷,閱讀器會被偷

幾年前英國發生暴動時,鄉民趁火打劫,衝入商店、超市裡搶東西,只有書店沒人去搶去破壞。一本書扔在車上被人看到,你不用擔心人家會打破車窗偷你的書。但是iPad, Kindle等肯定會被偷。

7.書並不是擁有的多、甚至看得多,就有傲人之處

電子書的最大好處,就是你可以極有效率的買書、擁有無限的書,卻不用煩惱怎麼收納。要去旅行時,也不用煩惱要帶哪一本。其實,就算你帶了閱讀器去旅行,但是當你要拿它出來讀時,一長串的電子書列表,你還是要煩惱到底要先看哪一本。

其實,我們都不需要擁有很多書,也不需要「看」很多書。因為人只有一天24小時,要工作、要睡覺、要運動、要看電視、還有家庭瑣事要忙。畢了業之後,也不可能有人一直在看書,人也不能夠一直在看書,不然你就只能一直「坐著」或「躺著」。長時間坐跟躺,在生理上就是一種慢性自殺的行為只有當你真的實踐了書裡所講的事時,書才能真正成為你生命一部份。你必須看完它,然後用你生命大部份的精力與時間,起身去力行、驗証它所講的事情,書對你才有意義。所以你根本不需要擁有一大堆書,或是說自己看了一大堆書。

最後,跟猶豫自己該不該買Kindle的讀者分享:雖然我一年前我又入手了新的Kindle Paperwhite,小心地保護著不被小孩毀掉,也用手機買了中文的電子書,但到頭來仍是一場空,一整年我只看完了一本電子書。反之,同一年裡,別人送的、撿來的實體書們就只是隨手閒置在家裡,結果莫明奇妙地就看完了快十本吧!




更多相關文章:

11 則留言:

  1. 深得我心的論述。謝謝你說出了我心裡的話。
    其中,「書不怕被偷,閱讀器會被偷」這個理由,更讓我讚嘆!

    回覆刪除
  2. 謝謝提供心得. 現代人雖難以不使用商品, 但有腦的人會努力擺脫商品廣告的洗腦.
    可笑的是, 總有大商人的奴隸看到妳的文章就氣得跳腳; 也總讓我想起這篇文章: 台灣人對資本家的孺慕,真讓人瞠目結舌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58
    好了, 以下開放資本家的走狗來開罵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呵,可笑的是商人的奴隸大概也不知道自己唯一可以住的家園,正在被自己的消費給破壞吧!

      刪除
    2. 其實連結裡文章的問題蠻大的,尤其是作者設了許多錯誤的大前題,拿這些錯誤的大前題來論證是很難有說服力的,例如:
      一、談到“言論自由”,這個本身就有不侵害他人權利、名譽與社會公共秩序等前提,作者怎麼能說有發表“謬論”的自由呢?
      二、“全世界都巴不得麥當勞快滾蛋”,這種完全沒有任何證據支撐的話也拿出來講?
      三、“台灣人對資本家孺慕之情”,我只知馬雲、賈伯斯是全世界知名,絕不是什麼台灣專有…
      四、美國都難以自保了,怎麼能說台灣賺大錢是美國的扶持?台灣當時是出口加工產業賺了不少錢,可是加工出口是技術低而勞力密集的產業,這個是競爭最激烈的一塊,看看後來的大陸與東南亞就知道不是想扶就扶的起來的。
      五、黨國控制更是誇張,當年孫中山為了限制大資本家才搞三民主義,怎麼說是資本家的化妝師?根本和事實完全相反啊
      六、理性的共產主義?最理性的人應該都知道共產主義行不通的,還在以為對岸搞共產主義的人是不是還不知道他們三十年前就在改革開放了?
      七、作者是不是忘了,國民政府來台時第一件事就是搞土改?現在多少綠營人士的祖上就是在土改中受到損失的“地主”?怎麼說對財富重分配缺乏認識?
      八、彼得定律如果能用的上,台灣也不會有所謂的經濟奇蹟了,作者不知是無知還是說謊?
      一篇短短的文章裡就可以有這麼多錯也還真不簡單,沒想到竟然還有人能轉來轉去,而且還是在一篇討論與書本相關的博文裡,“想想”看,還真是諷刺…

      刪除
  3. 呵呵,搞不好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因你的評論不買kindle,難怪不打算進入台灣市場。老人家,別在念舊了,數位時代要來囉,只剩妳還在砍樹造書。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樣想是有點多慮了吧,基本上常看書的人都有不差的判斷力,我的評論能影響的人必然是有限的。

      刪除
    2. 這和上篇回文一樣,先設一個完全沒有邏輯的大前提,然後再拿這個大前提胡扯…
      大部分的台灣人?
      數位時代是不是對電力的需求更大、污染更多?
      砍樹造書?沒聽過再生紙?不知道造林?這和電池、發電廠的污染回復力比起來更是天差地遠…

      刪除
  4. "文中提到 幾百位 愛書者的批評"
    愛書者? 我呸
    愛書就會去看真正的書
    而不會去看電子訊號
    說愛書還真抬舉這些人

    回覆刪除
  5. 不敢說有多愛書,不過實體書、電子書都會閱讀,也有電子書閱讀器(不只一台),當初因為“不要讀電子書的理由”標題嚇到我了,有些好奇點進來看。

    先講結論:還是有閱讀電子書的需求,不過認同大大的觀點。

    閱讀,本來應該是一種令人感到愉悅的過程,或至少能排遣無聊的同時,又不會感受到壓力。但是,文中提到的,無論是不斷被置入推薦、不斷購入書籍,或是看著自己越來越長的列表,感受到的,都是壓力。

    我懷疑因為前言略帶有些情緒,使大家聚焦在反對立場上,而忽略了內文精闢的分條與見解(作者請寬心,相信兩位都是閱讀者!)。但說真的,我完全認同在自己部落格上抒發情緒的作風,連自己的園地上都要在乎形象,未免本末倒置。

    這裏也小小的抒發情緒一下(抱歉,在別人的場合),愛書人會看電子訊號。事實上,喜歡閱讀的人葷素不忌,有點像是目的與手段的區別。喜愛閱讀的人,能閱讀的手段很多,用電子媒介就只是手段的一種。但是手段本身成了目的,就會衍生出許多荒謬的事。像是忘了自己為什麼喜歡閱讀,或是反過頭來覺得閱讀的媒介比閱讀行為本身還要重要之類。

    我很喜歡作者用這個觀點切入,可能只是作者抒發情緒,但是讓我停下來思考我與閱讀之間的關係,感恩!

    回覆刪除
  6. 有些書真的不適合在這類產品上看,一種是圖片很多的(例如時尚類雜誌),一種是工具類的(查詢、教學、單項解說之類的書),還有一種是長篇小說且架構很大出場人物達上百位的(例如著名的【銀河英雄傳說】)

    回覆刪除
  7. 感謝小編的文章
    我個人看法上比較偏向小編,的確電子書及閱讀器不是必須,但也不是不適合
    電子閱讀器是可以跟實體書本共存
    我個人使用經驗是,我購買實體書在家閱讀,上班休息則攜帶輕薄的閱讀器使用
    原因為何?

    其實很簡單,我比較愛書,每天上班如果帶著實體書,我反而要擔心會不會不小心弄皺書本,會不會有污漬沾染上書本,公事包已經夠重夠滿了,又能不能在帶/塞上一本書

    電子閱讀器就成功解決了我這份擔心,我可以在上班休息時間隨手抄起閱讀器開始閱讀,也不用怕弄皺書頁,不小心弄髒還可以馬上擦一擦

    所以我個人覺得,實體書與閱讀器的取捨在於個人使用狀況,好的書籍就會讓我想買實體書回家收藏,休假可以拿起來靜靜的閱讀,而在外討生活的時候則抄起閱讀器,五花八門想看就看

    所以,兩者都有各自的好,如果因此爭論誰好誰壞,這就太不理性了

    回覆刪除

本部落格不需要登錄任何帳號,即可留言,歡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