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已滿二歲了,親友都說要不要送小孩上幼幼班呀?特別是大家說小孩上幼幼班刺激多、學得快,正好我家小孩成長比較慢,快二歲才聽到他講比較多話。大家都說:「你兒子好像很害羞,更應該送去上學接受更多刺激才對呀!」我想想,如果送他去,小孩學得多,我白天又重獲自由,真是摸蛤仔兼洗褲。所以,「送他去上幼幼班」這件事,一直誘惑著我。

為了這個難題,老公和我終於開始做功課,我們去參觀幼稚園,再問問其他過來人。有人說小孩在幼幼班很容易生病,自己大便不會講,也不會有人關心他的尿布,小孩若是一直哭,很容易被冷落,聽了種種缺點之後,雖然托育問題一直存在,但我只想逃避思考這個問題。
直到有天,我突然聽到我內心裡,好像聽到有個穿著綠色圍兜兜,留著馬桶蓋頭,一臉憂愁的小女孩告訴我:「不–要–送–他–去–幼–幼–班……」
嚇死我了,那個馬桶蓋小女孩,原來是我啊!
我發現我記憶中,竟然有一段是屬於幼稚園中班的,而我似乎不敢回想它,但我真的記得我上過幼稚園,而且我在幹什麼,還有我當下的感受。
=============幼稚園中班回憶分隔線==============
當魯蛇,從幼稚園開始
我記得每天早上都要坐娃娃車去上學,穿著一件綠色的圍兜兜,上面用黃字繡了我的名字。一上車我就哭,但是哭了一段時日之後,有天我突然就不哭了。然後我開始看每天別人哭,卻感覺到一種樂趣,我想這就是我最早學會的幸災樂禍吧!有個小男生每天哭,哭到老師不太爽,老師也抓狂了,好像有用棍子打他。
午睡我們就睡折疊床,我午睡都會尿床,只喜歡下午的點心時間,最愛吃甜甜的豆花,但一週只有一,二次能吃得到豆花。每週六都會吃養樂多配鹹餅乾……
幼稚園老師有教像唱歌跳舞、ㄅㄆㄇㄈ,還有寫自己的名字,那最難了。我只會寫我的姓,但是永遠會少一橫。我一直看到不同的老師來班上,每個老師都一直叫我們做同樣的事情-寫自己的名字。但我還是不會寫,也沒有老師會真的來教我怎麼寫。直到有一天,我覺得這樣下去太無聊,我受夠了,於是我拿起自己的名牌,對著上面一筆一劃的,寫出了我名字的第二個字,我以為老師會誇獎我。但是沒有,我有點失望,其實她根本沒發現我有進步,因為永遠都是不同的老師來教我……
==============回到現實的分隔線==========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囉!現在的幼稚園不像我印象中的集中營,應該變有趣了。最起碼都有笑臉外國人,小孩從小就和外國人接觸,每天把英語當母語學,應該很歡樂吧!

這時一位曾在幼稚園當過幼教老師的朋友又適時在我的煙火上灑了一泡尿,她說:「是啊!真的有外國人,而且他領很多錢哦!一小時最少600元,但我們幼教老師事情多,還常加班,一個月只領26K……」。
這就是現實,一個會講英文,有白皮膚但不一定有幼教專長的外國人,最少能領得時薪600元。反之,多數受過正規訓練的本國幼教老師工時長,但薪資卻遠低於這些老外。因此幼教老師做不長,流動率很高。這和我記憶中的影像吻合,幼稚園中班的時候,總是不同老師來教我…
二歲小孩學英文有意義嗎?
現在的幼稚園都要教英語,連二歲小孩的幼幼班也不能倖免。而且把很多資源投在英文教育上。但二歲的小孩真的需要英語嗎?或是他真的在能幼幼班學會英文嗎?大家覺得越小給小孩學外語,他就會就把外語像母語一樣不費吹灰之力的學起來。
但根據以下這則TED TALK,裡面說到小嬰兒的大腦在六到八個月大時,也就是當他要準備學習母語之前,會對他身邊真人發出的聲音做統計,辨別哪些語音,是他該學習的母語。如果你在這個時期給予他第二種語言,比方說英語,他也會產生辨別能力,將來的確有可能會學得比較好一些。但一歲之後,當他已經決定好哪些語音是屬於母語的範圍,他的大腦,對其母語之外的語言,就不會再產生強烈的反應。
另一個老生常談,科學家認為3-7歲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最佳外語學習時期),7歲之後就每況愈下。但你是不是要因此像強迫症一樣,在童年瘋狂灌輸你的孩子英文?

為什麼過了「語言學習黃金期」,我才學會了英語?
我自己是在國小四年級,也就是依上圖所示,語言學習第二個黃金時期8-10歲開始學。那時在兒童英語班我常考最高分,發音也唸得最正確,當所有小孩都還不敢唸的時候,我已經能上台說個故事了。一副明日主播的架勢,兒童美語班的班主任也在成果展的時候驕傲地跟我媽講,我到小學六年級,就已經有國中畢業的程度了,哦耶!
但是我拜託你們這些開補習班的,放過這些小孩子,也別再欺騙這些可憐的家長吧!
等我上了國中,英語科是考得不差,但是其實我根本沒看懂過一篇英文的文章,也不知道怎麼寫出一個正確的句子。我如果有寫對,其實都是用背的。
閱讀方面,都是把課文裡的單字背起來,一整篇文章在寫什麼,我就用單字的意思隨便亂猜,再不斷重覆寫考卷,猜答案,幾百次之後,我就能猜到大學聯考英語的高標成績。所以,你現在知道我們台灣的英文教育多神奇了吧!你根本不需要看懂英文,聯考就能考到高分。
大三之後,也就是上圖所示的17-39歲,科學家認為「一個人外語學習能力最差」的階段,我開始每天聽空中英語教室,把賴世雄的文法、托福文法重複讀了三四次,我終於開始能寫出正確的句子了,上地球村時也開始用英語組織心裡的想法,講出外國人好不容易才聽得懂的句子。這個時候,我想我懂這是怎麼一回事了。
外語就是外語。你在台灣就是講中文。就算你會講Fine 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ve years old. 但最大的問題是,在中文的環境中,在你腦中,你永遠無法用英文思考,因此,該你說話時,你就是無法用英文向別人表達心中的想法。所以你要在中文的環境中,學會一種複雜的外語,就是得靠有系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等你長大,邏輯能力比較成熟的時候,開始學外語才能學得會。
幼幼班為了誰存在?
所以,我想我有答案了,幼稚園要教我的二歲小孩英文,但我自私地為他決定了,二歲小孩不需要英文,他也早已過了科學家所謂「雙母語發展」(一歲之前) 的階段。我把小孩送到幼稚園,付出一個月二萬元是需要有人照顧他的日常生活,幫他換尿布,好好餵他吃飯,關心他的身心需求,教導他生活常規。但幼稚園可能會把最多資源,花在找一個外國人到他面前來耍寶,但二歲小孩最需要的是幼教老師的關心和注意,但在這個市場上,對二歲小孩的關懷和注意卻不值錢,負責一天八小時照顧小孩,關懷二歲小孩身心需求的幼教老師,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卻只值一個月二萬六千元。
我瞬間領悟了,幼幼班是一個package,裡面可能有你想要的東西,但也有你不需要的東西,他所根據的理念,應該是讓幼稚園本身能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益,還有讓家長因為小孩學會某些技能,還有父母本身能獲取的自由而高興。你無法為你的小孩客製化裡面的項目,當你選擇了它,就只能整個接受。我想它最重要的意義,是為了符合父母親的需求而存在,但卻不是符合二歲小孩的需求而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