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 (2013/12/4) 教育部推出了偉大的「人才培育白皮書」,目的是為了緩和「全球化」、「少子化」、「高齡化」、「數位化」及「全球暖化」對台灣所造成的影響。「全球暖化」和「人才流失」有何關係?但仔細思考數秒後,我發現這整個計劃完全搞錯了方向,可能是為了極少數的利益團體創造出來的大拜拜政策,最終註定失敗。
生得太少、跑走太多
我認為人才不夠各行各業使喚,就跟自己口袋錢不夠花的道理一樣簡單,兩個原因,賺的少(生不夠)或是花太多(人才跑了),只要從任一方面改善,多少都能留一些錢(人才)在身上(社會上)。
就培育人才方面,台灣過去經歷這麼多危機,在填鴨式的教育下,也培養不少人才,也帶動經濟發展,可見台灣人的韌性與資質頗高。我認為培育方式問題還好,主要是生育率太低,你看近三年(2010~2012)每年平均生育率分別為0.9、1.1、1.3就知道,龍年特別高為1.3(等於每一對夫妻平均生育1.3個小孩),其他年幾乎都在1.1左右掙扎。看到了嗎?因為連你自己都不敢生了,難怪「人才」被努力養成後,自然也會想逃出鬼島,出去了就不想回來。
你看那些海外華人的社區,最容易找到的就是臺大之友會、政大、清大之友會…,在國外術業有成的台灣人,多半也都是讀過這幾間學校的人,啊這些人不正是國家努力培養出來的人才嗎? 他們在海外的工作也不一定都非常好,那為什麼不回來建設自己成長的地方呢?除了健保以及親情的羈絆會讓他們想回國之外,這環境根本無誘因,讓海外的人才回來為國服務。
請參考:謝清志的生命振動
惡劣的環境,是低生育率以及人才出走的主因
在自然界裡,當你想讓一種生物滅種,最快的方式,不是一隻隻的捕殺屠宰,而是毀壞它們的棲息地就好。我阿嬤說小時候她家看得到山豬和野鳥。但現在附近蓋滿了高樓大廈,剩下的就幾隻麻雀、蝴蝶。也沒有人大規模屠殺山豬,或是設陷阱濫捕野鳥,但牠們的環境被破壞之後,無法生存,自然就滅絕了。
同理,現在的台灣政府,雖然沒有用白色恐怖逼人民離開(本島或這世界),但政府只要把大環境搞得很差,讓人不能生活,那台灣人就會自己想辦法跑走,去國外自生自滅,留著的台灣人也不會生育,族群自然就減少了。整個大環境的不友善,推動著台灣社會普遍的共識:「我不敢生小孩」或是「我要想辦法移民,帶小孩出國受教育」。
政府強拆民房,徵收良田,毀滅你的家園,造成你龐大的生存壓力。出了門之後,再用環境壓迫你,騎樓高低不平,被商家占用,在騎樓剁生肉洗大腸,沒警察取締。媽媽們得推著娃娃車到馬路上與汽機車爭道,這種不堪的景象,每天在我家門口上演。都市裡也幾乎沒有綠地讓小孩奔跑、遊戲。一有任何空地,全留都給建商蓋樓炒房,錢賺走也從不會想要留下任何公益空間,比方說一間小小的圖書館,給社區小孩使用。
還有政府鬆散的食物安全法規,還有廠商偷排廢水只需罰六十萬、清靜農場上的民宿可以就地合法、美麗灣上的非法飯店,這些不公不義的事情,都是一種環境壓力,默默地將人才推走。
鄉土之情,只能從家庭教育中獲得
基本上,人要對自己成長的地方有感情,想要「愛台灣」,他小時候一定要常常在自己的家裡附近玩,有些回憶,當他長大後,才會想再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為自己的土地做點好事。請注意,這個「小時候」很重要,小時候的記憶,就像初戀一樣,是人一輩子第一次的體驗,它可能會在潛意識裡影響一個人一生。所以很多49年之後到台灣的中國人,就算在台灣活了大半輩子,還是覺得中國才是他的家鄉。
現在我們的父母親是「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回家都不知道幾點了?小孩就是在安親班長大,安親班就是叫小孩一直寫功課寫考卷,寫完了就再寫一次,他們不會讓小孩去外面玩耍、探險,也不能幫助小孩認識自己成長的環境。所以安親班能教會你的小孩什麼叫鄉土親情,自然之愛?
自古以來,「鄉土親情」就是在家庭中傳承下去的,小孩只能從父母親身上學會這點。父母親整天只是在加班、睡覺、看電視,當他們自己都不懂什麼叫對土地的愛,那小孩更不會懂。等他長大了,對這片土地的記憶就是安親班、補習、考試,基本上也沒什麼能讓他懷念眷戀的,他當然不會想留下來。
結論:讓大環境變好,人才不會跑,生育率自然高
台灣惡劣的生活環境使人不想生育,無良的就業環境,也留不住人才,有能力的多半想離開。如果要把人才留台灣,就是把生活/就業環境弄得更好,那除了「本國人才」不會跑之外,還能吸引到教英文以外的優秀外國人來台灣賺錢呢。
看!把大環境搞好,政府根本不用花一毛錢培育人才,全世界的優秀人才,自然就會想來給你用了!大環境爛的話,就算你把人才從台灣拉拔起來,等人家翅膀硬了,有能力獨立了,他還是想逃啊,白痴!
只要政府官員少汙建商幾億,少蓋幾間大樓,把有限的土地拿來多蓋幾座公園,讓生育兒女的媽媽帶著孩子有個安全的地方活動。保護環境,保障食品安全,取締一下那些違法佔用騎樓的攤商,讓婦女和幼童的權益有保障。如此簡單的道理,我們偉大的政府難道看不出來嗎?又想花錢培養人才,若不是政府智能太低,就是因為「培育人才」只是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只是想讓你的稅金再次流入少數的利益團體之中。
怎麼看,這還是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白皮書,最終受惠的還是那極少數的利益團體,我猜應該還是補習班、爽到不能再爽的教育機關,大學教授,企業老闆之類。
之前類似的有「體育政策」白皮書,為的是奧運要得獎牌,你看執行的成效如何就知道(請參考:2012 倫敦奧運過後),那也是一個找產、官、學大拜拜後弄出來的政策,官員用來自慰用的,根本上無心在解決問題,但不時總要有一個理由,產官學(老闆、官員、教授們)大家一起來搞錢,努力搞錢幹嘛呢?
因為這些人通常會讓自己小孩逃出國,那要很多錢耶!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