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說不要讀的是電子書,包括裝在iPad, 手機、電腦、還有Kindle裡的電子書。因為上一篇「不要買Kindle的理由」,招致上百位愛書者的批評,留言多半是說我必是不愛看書,所以不配擁有Kindle。
事實上,我還真的不敢「說自己愛看書」,因為這句話聽起來就很沒氣質,所以它馬上証明了你在說謊。

十年前有了電子書與Kindle,我想發明這東西的人,他的靈感應該是來自當年火紅的iPod跟iTunes Store。從此書本都唾手可得,但十年後,終於認清自己。雖說Kindle真的讓你有了一座圖書館在手中,但是很奇怪,只要書被裝到任何Kindle, iPad, 或是電腦中之後,我去翻它的欲望就消失。雖然最後還是會看,但是一拖再拖,老是不想打開電子產品去「看書」。一本實體書拿起來看時,會有種在亂世中受到庇護的感覺,但拿起電子書時,我感受到的常是壓力。
買電子書最誘人之處,就是可以省去運輸的成本,而且也不會因為累積的書太多,而佔去家裡的寶貴空間。不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家裡有座「大」書櫃的人,裡面的書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沒看過的,或是只看了幾頁,屌書的功能,是放在書櫃給客人看書皮用的。
看著書一寸寸的佔領書櫃,跟看著衣服溢出衣櫃的道理一樣。你所買的,總是遠多於你真正需要的。你再一次用「購買」的動作,來安慰空虛的心靈。當你擁有了某本書之後,心理上會覺得很安全,表示你「有朝一日」需要它時,就可以拿起來讀。這時,電子書就是個神器,因為你可以滿足「購買」的欲望,又不會有「收納」的麻煩。你覺得自己隨時想看就可以看,但事實是,就像你衣櫃中總有些衣服,這輩子永遠輪不到它出場,而你又總是在買新衣服的道理一樣。想看隨時能看,就等於你永遠不會看!請看,不要讀電子書的理由:
1.根據研究,讀電子小說的人,看完後比較記不住情節
研究顯示,看電子小說的讀者,比較記不住情節。但理由還不清楚。研究者的假設是:實體書有觸覺,你會有翻書的動作,無形中讓整個人的感官,較能融入閱讀的過程裡。但我認為可能是人眼對螢幕上文字的習慣,與長年上網有關,所以人下意識的對螢幕上的文字,會抗拒仔細品味,視線不會想要在同一個區塊停留太久,會跳躍式的尋找感興趣的內容來閱讀。再來,也可能是電子書很難回去翻閱已經讀過的章節,所以不易復習,對故事的框架自然就記不清楚。
2.非小說類(Non-Fiction)的電子書,無法前後對照的看。書的篇章都有相關性,實體書便於你重複翻閱,前後對照的看,容易了解
非小說類的書,就是「非虛構」的書,內容是說理、論述、傳達知識與事實,在市場中佔一半以上。特別是工具類的,由於裡面要傳達的資訊很多,而且整本書有層次架構,作者用了整本書的內容,去講它「書名」上的那件事。章節之間彼此相關,所以你看到後面時,常常會需要去重讀前面的某區塊,才有辦法理解。因為你無法即時翻閱,找到自己需要的章節,前後對照的看,也不能夠用3M的標籤貼住某個章節,需要的時候馬上找到它。這種情況下,大腦就會覺得,這本書中仍有滿滿一大堆的資訊,混亂無章,無法歸檔,閱讀電子書的過程,就像你住在一間很混亂的房子裡,東西都該擺在哪裡都不知道,資訊該歸檔在大腦的何處也不知道,心裡上就感覺很痛苦,自己擁有不了這本書。
閱讀這類書時,必須將書中資訊分類。分成看得懂的,跟看不懂的,先專注在看得懂的那些,而你知道看得懂的一定跟看不懂的有關,自然會去想像其中的關連性在哪裡,如此便會刺激人的想像與推理能力。讀這類稍難書籍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索引片貼在書頁上,腦中一有想法,就馬上翻閱驗証,而電子書的悲慘之處,就是無法歸納、分類書中資訊。當你看到很無聊或是不懂的內容,因為無法快速翻閱,你跳過前,想大致速讀內容,了解篇章的概念也不行,所以這種能挑戰你心智的書,用電子書逐頁看時,容易覺得無聊放棄。
3.閱讀已是這年頭稀有的獨處時光,不要上網好嗎?
商人希望你能無意識的刷著臉書、無意識的看著上面的廣告、無意識的打著手遊, 無意識的看著內容農場的標題一則則的點擊,無意識的吃完一整包甜食,無意識的上癮,每天都去買咖啡。所以每期的壹週刊都有半裸封面可看,就是希望你能無意識的買下它,整個社會無意識的消費,才能創造商人穩定的營收。
所以,你的生活中有太多要「有意識克服」的事情,比方說睡前看個卡提諾論壇,打個Candy,,再追蹤個臉書動態。Kindle也就算了,至少它上網很慢。若電子書是裝在iPad、手機裡,我睡前根本就不敢打開它,怕一不小心又開始上網。
4. Kindle的單向閱讀很無聊,又結合閱讀與買書,看似方便,無所不在的廣告,卻是衝動購物的陷阱
閱讀除了吸收資訊之外,它會爆發你小宇宙的原因,就是因為書籍內容會刺激你產生感受與想法,像是在跨越時空,開始與作者對談。這過程中,你所產生的感受、想法與軌跡,甚至比書中的內容還值得保存。但Kindle限制了你閱讀的方式,你只能逐頁閱讀,單向吸收資訊,而且當你有想法出現時,電子書上幾乎無法作筆記,除非你能忍受它輸入文字時的遲鈍。單向的閱讀,就像你傻傻坐在台下,聽老師講課一樣,無趣又覺得浪費時間。接著人在無聊、不滿足的時候,最容易亂購物。
Kindle是商人的神器,它先讓你覺得這本書讀著很無聊,於是你闔上書本想休息一下,打開時跳出廣告,總是讓你不小心購買更多。用Kindle買書時,你也只能試讀最概略的第一章,又有「一鍵購書」的功能,它讓你「衝動購買」的意圖很明顯。
我發現自己開始不敢拿Kindle出來,就是怕自己讀得無聊之餘,會再亂買書。東西越是無法滿足你,你就會買得越多。正如同「女人的衣服多」這個結果,是因為她熱愛穿衣才狂買?還是因為她總是無法滿足,才會一直買?
Kindle的廣告有多難移除呢?其實Kindle的內建廣告,是在你買閱讀器的時候,就已經被註定好的了,而且是你自己選的,只是你不知道,那個關鍵字叫 With Special Offer. 你還以為自己搶到了便宜,其實亞馬遜幫你在閱讀器裡面建好了廣告,你自己是關不掉的。如果你想關,就要登入亞馬遜網站,然後付錢給他,據說是付20元美金,贖回你的眼睛。但我自己實際登入之後,發現我的Kindle更慘,是年度打折(Black Friday) 時買的,搞不好比With Special Offer更Low,連關都不讓你關。

5.一本書隨手放,都可以拿來讀,電子書閱讀器要藏好,有時藏到自己都找不到
家有兩小,隨時都在搞破壞。小孩對實體書,早就沒新鮮感了,我家的書都還能好好的活著,反而是Kindle,顧孩子的這幾年,我根本沒在看,卻壞得很徹底。
有些人看書的習慣,是把一本書放在廚房、馬桶、沙發旁邊,在家裡這些地方閒晃的時候,就無意識的拿起來看看文字,不自覺的也會反複加深印象,一本書常常就是這樣看完的。電子書閱讀器這種貴重的東西,就無法隨興擺放,更不敢放在廁所馬桶旁邊。
6.書不怕被偷,閱讀器會被偷
幾年前英國發生暴動時,鄉民趁火打劫,衝入商店、超市裡搶東西,只有書店沒人去搶去破壞。一本書扔在車上被人看到,你不用擔心人家會打破車窗偷你的書。但是iPad, Kindle等肯定會被偷。
7.書並不是擁有的多、甚至看得多,就有傲人之處
電子書的最大好處,就是你可以極有效率的買書、擁有無限的書,卻不用煩惱怎麼收納。要去旅行時,也不用煩惱要帶哪一本。其實,就算你帶了閱讀器去旅行,但是當你要拿它出來讀時,一長串的電子書列表,你還是要煩惱到底要先看哪一本。
其實,我們都不需要擁有很多書,也不需要「看」很多書。因為人只有一天24小時,要工作、要睡覺、要運動、要看電視、還有家庭瑣事要忙。畢了業之後,也不可能有人一直在看書,人也不能夠一直在看書,不然你就只能一直「坐著」或「躺著」。長時間坐跟躺,在生理上就是一種慢性自殺的行為。只有當你真的實踐了書裡所講的事時,書才能真正成為你生命一部份。你必須看完它,然後用你生命大部份的精力與時間,起身去力行、驗証它所講的事情,書對你才有意義。所以,除非你的工作是寫作,否則你根本就不需要擁有一大堆書,或是說自己看了一大堆書。
最後,跟猶豫自己該不該買Kindle的讀者分享:雖然我一年前我又入手了新的Kindle Paperwhite,小心地保護著不被小孩毀掉,也用手機買了中文的電子書,但到頭來仍是一場空,一整年我只看完了一本電子書。反之,同一年裡,別人送的、撿來的實體書們就只是隨手閒置在家裡,結果莫明奇妙地就看完了快十本吧!
想買Kindle的人,也可以參考這篇:Kindle的功能,你真的都會用了嗎?
後記:
2019年之後,我因為刻意要戒手機,又拿出Kindle來看,才發現它其實是戒手機的神器喔!你在上面怎麼刷怎麼看,怎麼逛賣場(書店),都不可能逛到無法自拔、停不下來。而且現在有大量的素人eBook,它們的難度跟部落格網文差不多,好處是便宜又沒廣告,它們的內容絕對比十年前的「實體書」變「電子書」簡單許多,頗適合放空的時候看。

我同意電子書倡導的方便和環保,但是我還是偏好實體書,就連看小說我都會往前翻閱,去看看一些我漏掉的伏筆
老實說,我覺得電子書對於「鼓勵閱讀」和「創造閱讀環境」沒有幫助
最主要我覺得就是「觀感」的問題
假設一個情境,當你走進一節車廂,所有人都拿著一本書,那我就會知道,大家都在看書
但如果所有人都拿著手機或3C產品看電子書,我還是會覺得大家都在滑手機,說實話我根本看不出來你在幹嘛,而且你相信所有拿手機的人都在看電子書或看文章嗎? 我是不信啦
我一直都覺得,要鼓勵大家閱讀,創造一個愛閱讀的環境,但又同時推廣電子書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以上是我個人的想法~分享一下
實體書能夠前後翻頁的感覺真的無法取代,而且有時候看著書又沒在看書的放空非常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