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讀 企管系 的理由


◎ 三分鐘熱度部落格在此聲明:(1)文中所述科系相當優良,在各行各業相當受歡迎,而且都屬精英,標題圖片打一個大叉,是為了凸顯本文雞蛋裡挑骨頭,專寫不要讀的「理由」,充滿作者個人的偏見, 若有引用或描述錯誤,請留言告知,將予修正。(2)本文與任何學校、補習班、重考班皆無關係,絕無任何「利益交換」或「置入性行銷」的意圖,純粹為個人心得分享。(3)若文章直接或間接影響了讀者您選填志願、或幫孩子選填志願的決定,照慣例,三分鐘熱度部落格與本文作者概不負責。

 

街坊鄰居從小看我長大,以為我是愛看書的文青,希望我對他們小孩選填大學志願給點卓見,其實當年我書包一半裝的是準備去十大書坊還的言情小說,放榜時又被台大法律/電機/醫科直接拒絕,難過了好幾毫秒、差點重考,實在沒資格指引無邪的學子做人生重大的抉擇,但出社會後養成「never say 不會」的習慣,再怎樣都得講個五四三。我請鄰居等幾天,必將給他滿意的答案。

其實我想直接跟鄰居說念大學沒用,請弟妹去學美髮或汽機車維修等一技之長比較實在,我就是因為沒學這些,每個月都得被剪頭髮,被漲價還是得去,每年支出的汽機車維修和保養費,也不知道到底修什麼。但鄰居是「文憑控」,目標是培養小孩念到雙PHD,將來能去NASA上班更好。這時,我想起一位朋友,他大學念企管系之後繼續進修企管碩士(MBA哦!),畢業後卻告訴我其實他「什麼都不會」,我看他眼神空洞,應該是肺腑之言,乾脆來寫「不要讀 企管系 的理由」,給鄰居有個交代,我去市場買菜時也有面子,繼續當假文青。

1. 什麼都會一點 = 什麼都不會

企管系,說穿了就是「商業綜合科」,什麼都要學,經濟、會計、統計、財經、管理…,但都不用精通,因為企管系的目的是培養經理人,擔任管理階層的人的確要有綜觀全貌的能力,然後找到對的人來解決,也就是說,他不用自己下海解決問題,所以也不需要某方面的專門技術。

這能力的缺點是,當被問深入點時就會顯得「什麼都不會」,經理人自然不怕被問,因為他已經是管理階層,會有蝦兵蟹將出來護駕,但當部屬的我們則不行,「一問就倒」馬上暴露出自己不夠專業,印象大打折扣,還來不及背誦朗朗上口的企管理論前,對方已轉身離去,實在不給面子。把寶貴的大學四年拿來學一種概括性的瞭解,簡直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去習得一門專業來得實在。

 

2. 企業文化不易動搖

除非你自己創業或者你是老闆的兒子,否則企管系畢業後進入職場,你只是被管的勞工,這情形會一直持續到你升官至董事長,預期要花三十年,或是被裁員辭職創業那天為止,我朋友只用了二個月。

在你進入公司前,它早已是由一大群人的習慣所組成,那叫「企業文化」。公司內龍蛇雜處,耶魯、哈佛、NYU、LSE、漢堡、彼德堡、吉得堡、雙碩士、雙學士輟學、假文憑的一堆。套交情、找人照顧、挖洞給別人跳都來不及了,在公司裡要成功,50%靠的是政治手腕。一個小屁孩剛從企管系畢業,就想要應用自己深研四年的「企管理論」以為這樣會幫助公司,忘了這件事吧。從來只有企業文化影響一個人的個性 (ex: 公務員做久了難免保守,期貨交易員則是越賭越大),個人要改變企業文化的,應該是沒有的,就連CEO也不例外 (ex: 不論馬英九個人多清廉(嗎)?也改變不了公務體系貪污的亂象)

 

3. 家裡沒開公司

承上點,家裡開公司的稍微好一點,總有一天輪到自己接班,老臣也會退休,苦讀四年的企管理論總有發揮的機會,但希望業績不會因父執輩退居幕后也跟著倒退,因為人脈是他們的,而且人總是迷戀過去的成功。記得你爸跟你說過的嗎:If it works then don’t change it,希望到時候自己還有改革的動力,而且還記得當初念的理論是什麼,根據統計,大學生在考完試後,有關學習的記憶瞬間衰退50%,取而代之的是放假出遊的行程規劃、海賊王、火影忍者等動漫的劇情。

 




 

4. 教授多數沒有在企業長期工作的經驗

企管系的教授,從小成績都不錯,一路從企管學士、企管碩士往上爬,最後頂著名校PHD的頭銜以及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博士論文,順利的在大專院校找到教職的工作。繼續把當年苦讀的「企管理論」傳授給新進學子,case study則繼續講麥當勞、IBM、聯合利華…等,當然德.杜拉克的管理聖經也是要講的,那書上的重點只要劃過一次就能傳誦一輩子,投資報酬率極高,當然好教的課輪不到菜鳥教授,至於台灣中小企業,因為靠著無限責任制加班解決一切,大多沒什麼管理特色,所以沒啥好說。

說教授沒有企業工作經驗也不對,有些人其實常年擔任顧問,當老板問他們「尾牙請員工表演可否?」時,回答大概是:「偉哉,除了節省經費外,此舉還可凝聚向心力,展現員工活力以及熱情的一面…,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實現…blah blah blah」贏得企業主的讚賞,明年續聘。
從A到A+

 

5. 不是台政大

當然如果你是念台大或政大的企管系,那又是另一件事,這兩所學校招牌本來就亮,可說是職場上的LV包,業界學長姊多司要職(例如:HR的頭),上百封的履歷表就屬台、政大最耀眼,企業收集到應徵者的履歷後,會照台大、政大…私立大學的順序編成一冊(國外ABC則另外放一本),同校則以成績高低排序,老板的親戚則是直接置頂,打電話找人來面試就從最上面開始。

非台、政大企管系的同學,也請不要灰心,在校期間只要練就獨門必殺技亦可揚名立萬,例如吞劍、跳火圈、左手畫圓右手畫方之類的,在履歷表篩選上即可outstanding,獲得面試的機會,當然老板的親戚會被公正地優先錄取,所以投履歷前最好先查一下族譜,這層關係不用你是笨蛋。

 

6. 還得跟 MBA、EMBA、IMBA、NBA…等競爭

當你熟背各式企管理論準備進入職場卡位,打算見縫插針、發揮企管精神時,會發現竟然有不是企管系科班出身的人,也能把企管理論倒背如流,他們就是貴鬆鬆的MBA (企管碩士),這時你才理解,原來讀外文、中文、韓文、電機、法律、水產養殖、哲學…blah blah blah等科系的人,都有可能在畢業多年或幾個月後跑來讀MBA。

那些剛畢業就念MBA的人,你不用怕,其實他跟你一樣什麼都不太會,為了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多讀兩年而已,可以找機會挖洞、戳破它們光鮮的外殼。至於工作多年後才去讀MBA的人,我們眼睛要擦亮,他們是屬於公司內的大都督,大多戰功彪炳,把工作當成天命,有機會最好能多拍他們馬屁、納入麾下,將來升官才會快。

至於念起來跟MBA很像的NBA,那是打籃球的,他們是屬於台灣之光,他們外遇、打噴嚏、受傷…,都對國內體壇還有青少年的志向有深遠的意義,也得罪不起

 

7. 管別人不見得是件好差事

想讀企管系/MBA/EMBA的人大概都具備領導統馭的性格,我自幼在學校時常擔任作業的小組長,承擔完成全組作業的重責大任,當我獨立完成全組作業時,組員都以我為榮,讓我驕傲不已,順理成章也會希望自己將來在職場上能夠當個管理階層,指揮調度團隊成員來完成偉大的專案。後來果真如願,某次工作時我管了兩個人,但其中一個不當我是隊長,另一個覺得他做得比我更好,那次的管理經驗讓我吃盡苦頭,眼淚往肚子吞。我後來才領悟到,管別人不見得是好差事,有時候被別人管,一起跟同事罵老闆反而自在。
企管書籍

 

8. 企管理念早已深植民間

常看新聞的人都知道,本島民眾自幼即習得各式企管知識,例如每年總是要討論「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的競爭力排名,日本的管理大師「大前研一」也會來指指點點,民眾多奉為圭臬,工商日報、經濟日報更是人手一份,各式沒效率的骯髒事,都會被鄉民所唾棄,包括買雞排等太久、柯仔煎的柯仔太少、銀行開戶慢、公務員上班休息時間能否用裁縫機、手機送修遇到客服態度不佳…等等,撥打投訴電話的習慣也成為一種優質的文化,你投訴我、我投訴你…,不亦樂乎,讓本島各行各業越來越有效率,各式服務均達到最佳化,競爭力卓越。

 

9. 坊間企管書籍多,不需要念個文憑

就因為我們人人自幼已培養企業管理的素養,書店裡也都有「企管」的分類,相關書籍特別多,方便大家時時刻刻進修,像是執行力、從A到A+、長尾理論、80/20法則、呆伯特、馬克靠腰….應有盡有,不管你遇到什麼問題,總是會有相對應的書籍可以幫你解決,花幾百元就好,實在不需要花數十萬學費+四年寶貴的青春來換這張文憑。

 

10. 學校的教育理念與現實落差極大

觀察一下企管系的願景與目標,不外乎是希望培養學生在(1)生管、(2)行銷、(3)財管、(4)資管、(5)人資以及(6)策略等領域上都有展獲,並且培養國際觀。老實說,這塊餅畫太大了,上過班的人都應該會知道不可能,業界根本沒有這種通才,也不需要這樣的通才,現在是講究專業分工、團隊合作的年代,所謂的通才,就是通通都不會,也就是老闆,但也只有一位。無知的高中畢業生可能看不出來,讀到這篇文章的人實在有福氣。

 

結論

我猜企管系會成為熱門科系,推究起因還是因為社會不求甚解的風俗習慣所致。台灣有種傳統,就是喜歡沾光。只要沾得上邊,不管有沒有實際用途,總之會有好處。讀大學主要是為了畢了業有份工作,工作,就是在企業上班囉,那企業管理系,有企業兩個字,想必就是先了解企業,所以將來就會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再加上有「管理」兩個字,代表以後還可以當主管,讓「企管系」更有吸引力。
這篇寫得有點長,鄰居肯定看得出我用心良苦,發表後拿給鄰居看時,發現他的小孩已經把志願填好了,而且選的是理組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Author: 廚餘嫂

正職為遊樂園鬼屋演員(派遣工);興趣:跑步、彈鋼琴、騎重機;喜歡瑞奇馬汀的每首歌;喜歡的書籍是道德經及猛男寫真集。2020年之後,終於發現了自己一生的使命-收集與發酵廚餘。

有什麼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