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一本好書『葛洛夫 給經理人的第一課』,在進入主題前,先來分享一下工作近況。
轉眼間我在一家上萬人的跨鄉鎮企業裡待了超過10年,這10多年來我負責管理一個人,績效頗佳,通常我叫他做什麼他都會去做,很少違抗,相處還算融洽,沒有摩擦,只是一起照鏡子時,我常覺得他在假笑,我動他跟著一起動,似乎在壓抑著什麼,常常欲言又止,有口難言。
果然前輩說得很對,在公司裡,人才是絕對不會被埋沒的,經過了10年,上司果然看到了我極佳的管理能力,前陣子竟然大膽的提高我的管理員額 100%,多派了一位長我20歲的大哥讓我管理,就在我每日噓寒問暖下,業績竟也蒸蒸日上,檢討會時總是可以遊走在不被臭罵的邊緣,我們哥倆好度過了不少歲月。
兩個人的管理其實沒什麼好研究的,他不想做或做不來的就我來做,過去我看過的連續劇都還足以應付,但最近情勢有點改變,我的部門 OK,但別的部門的年資稍淺的同事,竟然可以上班常聊天,沒事的時候就在上網,說實在的我挺羨慕,只是人走到 40 而不惑,我有家庭要養,帳單要付,他聊天的狀況產生滿滿的外溢效應,嚴重影響我的工作效率,這點我就不能視而不見。
找資深同事討論,他們只會敲邊鼓,沒什麼建設性,我決定去找書,這本『葛洛夫 給經理人的第一課』就是我泡在誠品書店研究後的成果,讀完後,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還沒看完,我就已經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而且還知道如何放大絕。
翻譯書
首先,要知道這是一本翻譯書,所以譯者的功力非常重要,看完後,我沒有覺得任何閱讀上的不適,譯者 巫宗融 肯定花了很大的心思,讓讀者感覺起來就像是用中文寫的。唯一怪怪的地方是,英文書名是『 High Output Management 』,一目了然可以明白書在寫什麼,中文改成 『給經理人的第一課』,就讓人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
經典
這本書 1983年出版,30多年後我讀起並不覺得格格不入,不愧是經典神作,它所描寫到的人性,在這30多年來本質上並沒有隨著科技變化有太大的改變,裡面提到的『混血組織』,還有『含糊卻是解決之道』,都是能把模糊不清的狀況,以有條理的文字敘述出來的傑作,作者不愧是工程師出身,不打迷糊仗。
以客觀事實為主的論述
有很多管理書籍講到的方法需要你違逆自己的天性,例如厚黑學那種暗黑搞辦公室政治的方式,葛洛夫原本就是工程師,所以他的管理方式圍繞在 “如何提高產出” ,內容都是 “就事論事”,或是提醒你要以 “客觀的事實” 來評論,書裡面提到一個概念我很喜歡,『他喜不喜歡做,不重要,重點是他會去做』,這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建設,尤其是後來我需要開口請別人做事的時候。
寫給一般管理階層的書
葛洛夫認為一般商學院的書或課程,很多對象都是以 CEO 那種層級為主,對一般管理階層幫助不大。所以這本書針對的是企業的骨幹:中階管理階層。像我這樣雖然只管兩個人,但有時候做的決定也會間接影響好幾個人的,也在他預設的讀者群裡。
多數管理上會遇到的問題裡面都有提
這點很重要,因為會看這本書,基本上目的在 “解決問題”。我在大企業裡混了也超過十年了,生老病死喜怒哀樂貪嗔痴…大概都看過了,不少鳥事就算不是親身經歷,也常會聽前輩講五四三,以我本身的實務經驗來看,它的確囊括了大多數會遇到的問題,以我目前最迫切的,就是如何面對別的部門態度不好的同仁,裡面對我相當有啟發。
想知道更多的就去買一本來看吧!
說到那位常在聊天上網的同事,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日日夜夜在心裡模擬各種情境,該如何開口告訴他趁年輕時要努力,也會怕傷了他的自尊心,每天想要開口,每天又都說不出口,搞得我自己都憂鬱了,肚子好緊,看完書後,我明白了一件事情,我太關心 “他” 了,事實上我應該更關心他會不會去做那些事情,想通後,直接叫到角落霹哩啪拉告誡了一輪,雖然大家還是不太爽,但至少團隊的產出有顯著的提高,果然是『 High Output Management 』。
本站其他【書籍介紹】: 請點這裡

這本書好幾年前看過,真的是經典之一,很實在,很少空話,難怪現在還有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