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結束了,台灣在2012倫敦奧運得到「一銀一銅」,沒有掛蛋,但依據體委會「運動人才中長程培育計畫」,四面獎牌的目標,其實只達成50%。不過很奇怪,為什麼看不到記者寫些我們體育積弱不振的深度報導呢?我只聽到「戴遐齡論表現 楊淑君最差」要不然就是「李宗瑞淫照事件」等新聞佔版面,沒有人在乎,那我們的體育怎麼會進步?
為何我們需要奧運獎牌?
說奧運的精神有多崇高、多偉大、blah blah blah 我不在意。其實奧運就是國際社會的縮影,也是有禁藥、政治、利益等角力衝突。但是,我們需要奧運獎牌,很簡單,因為爽啊,陳詩欣、朱木炎得金牌後,中華隊奧運會旗升起,國旗歌在放的時候,你敢說你一點感動都沒有,你的心不雀躍嗎?正因為台灣在國際上沒有地位,通常我們不是被當成泰國人(Thai),就是又被當成中國某省了,所以台灣人特別需要象徵「國家、榮譽」的獎牌來一吐怨氣。
體委會認為我們有進步了,哦?
對於一銀一銅,漂亮寶貝錢薇娟說「上一屆(奧運)世界排名是80幾名,目前為止一銀、一銅的排名在50幾名左右,這部份也要請大家評分」(最後結果我們排63名) – 資料來源:2012/08/10 今日新聞
她的意思是有進步啦,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這句話騙小孩可以,如果她看到南韓是如何成長的,身為體委會副主委的她,應該會覺得很建小吧?請看三分鐘熱度獨家製作的比較圖表:
▲1980年莫斯科奧運,因美國抵制,台灣自然一起抵制囉。
看到了嗎?倫敦奧運南韓得到28面獎牌,照理說,台灣有2300萬人口,又有體能先天較佳的原住民(註:楊傳廣在1960年羅馬奧運,獲得十項全能銀牌),為何這二十幾年來,所累積的獎牌數連南韓的零頭都不到?南韓在1984年奧運獎牌數暴增, 為什麼哩?我找不到資料,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否則我懷疑泡菜與興奮劑有同等功效,而且不算禁藥,建議中華隊將來培訓時餐餐吃泡菜,最好請生技公司研發泡菜精當營養品。
體委會目標只有四面獎牌,標準真低
本屆奧運,我們參賽15項,但體委會的目標,卻只有我們傳統的四種強項 “射箭、舉重、跆拳道、桌球“,奪牌希望全押在這,好像奧運其他32項運動,對台灣人而言都不存在似的。相較之下,南韓參加26項比賽,得到28面獎牌,體育發展比台灣健全。這就像企業,如果它的營收來源,特別集中於少數客戶,是無法永續經營的。台灣的政府喜歡在「台灣之光」發生的時候,才來重視該項運動。但從未想過,要先把體育的基礎打深打廣、多樣化發展,才能發掘出優秀選手。
奧運是每隔四年的體育政策大檢驗
奧運是每隔四年的體育政策大檢驗,這好比開學後,同學間肯定會分享暑假間在做什麼、去那玩?假如你有個南韓同學大聲的喊,我去了26個遊樂區玩,而且每一項都玩得很棒,總共得到28項到獎品(註:2012韓國得了28面獎牌)!此時,台灣同學就只能小小聲的說:我只去了15個地方玩……,拿到2份獎品(註:2012台灣得2面獎牌)。你不覺得自己很鳥嗎?
奧運就等於是每四年一次大家聚在一起,看看自己這四年有些什麼長進。這幾年,王建民、林書豪這些台灣之光,在媒體上炒得更兇了,總統市長都想來沾光,大概是希望大家覺得『看!台灣也是有體育人才』吧!但是,你看到了嗎?倫奧的成績,就証明了台灣的體育,根本就是每況愈下。
每百萬人口得牌比率未達已開發國家水準
每次看到中國有美女,中國有強項,大家都會說中國有十幾億人口耶,人才自然比較多。這假設很簡單:「人口越多,找出優秀運動選手的機會就高」。因此奧運不應該比總獎牌數,而是要比「每百萬人口之獎牌數」。2012倫敦奧運,台灣每百萬人口僅得到0.086面獎牌(比2008年京奧的0.172面差)。也就是說以大台北7百萬人口計算,只產出0.6面獎牌,比人口也約7百萬,也拿到一面獎牌的香港還差。下表,我隨便抓了一些國家做比較(照人口排序),台灣可真糗,輸給外銷波波醫生的波蘭、牛羊比人多的紐西蘭、民不聊生的北韓、被美國制裁的伊朗、歐豬四國的葡萄牙。政府不是很愛講台灣競爭力又上昇了嗎?全球競爭力,台灣排名第六,幾乎可算已開發國家,但在體育上,我們看起來像是倒數第六。
也是有好的,就『每百萬人口得獎牌數』(這個數據暗示著政府體育政策的效率的好壞),而言,我們有贏中國、印尼、越南、菲律賓、埃及、馬來西亞。
南韓2008-2012連續兩屆奧運,每百萬人口得獎牌數都維持在0.5以上,比美國還高,如果這種比例在台灣,我們就應該得12面獎牌,而不是體委會預估的4面。
我要「體育部」,不是更大的教育部
掌管全國體育發展的「行政院體委會」,將於2013年併入教育部,成為「教育部體育署」,有人拍手叫好。理由是,體委會每年經費只有40~50億元,說教育部每年的預算答幾千億,體育署至少可以分100多億吧。但這前提是體育署要分食別人的預算,容易嗎?我懷疑體育署這新媳婦,可以在教育部裡搶到多少資源。
教育部在古代,就像是是用八股文培養文官的單位,而體育選手像是考武狀元,你還記得蘇乞兒是怎麼輸掉武狀元的嗎?因為他文不過那些文官嘛!
而南韓,內閣中有個「文化、體育及觀光部」,管理體育的機構是個檯面上可以喊出來的單位,制度上就尊重體育在國家的地位,而且事實證明成績斐然。馬英九2008年競選時不就在學韓國的李明博CEO總統嗎,他自己不是也很愛跑步給大家看嗎?但是看起來,台灣體育卻越搞越小。
圖片來源:行政院組織改造
2012年倫敦奧運,我們的獎牌數跟過去的薪資一樣,屢創低點,但物價持續上漲、房價漲更兇,而且「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仍然持續危害全體國民,當佔多數的勞工朋友們吃飯都有問題,那有餘力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甚至鼓勵小孩參加競技運動,只能請小孩去打工吧。
「一銀一銅」是我們台灣自2000年奧運得五面獎牌以來最差的成績,而南韓同樣維持28面獎牌的高水準表現,大家有什麼感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