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 (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How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躺在我的Kindle裡大概快三年了,最近突然猛衝,快把它看完了。這本書有多難看呢?並不是說它寫的不好看,而是寫得很嚴謹,所有的觀點論証,都解釋得很仔細很具體,因此字數也就很多,你會一直看到換句話說的內容,最後你就會接受它講的話。
這本書不管怎麼看,進度都不太會前進。直到我發現把Kindle上的進度調掉之後,再加上武漢肺炎,每天跟小孩在家24小時,我至少下午可以跟他們一起放音樂,各看各的書,最後終於讓我看完了。
我為什麼會想要看這本書呢?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十年前我曾住在美國時,一位六十歲的鄰居大姐,有天跟我說她正在看這本書,她非常驚嘆。這位大姐的的知識水平明顯高於一般人,年輕時曾經留學瑞士,是生物老師,她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強迫症、收集症、躁鬱症等。從跟她相處的過程中,我大概知道她的童年過得很坎坷,爸爸是飛行員,但也因為心理疾病,拋棄四個孩子與老婆,她的妹妹在童年時也自殺了。

Boundaries這本書是由兩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師(Henry Cloud, John Townsend)所寫,它跟一般心理書籍的不同點,就是它論証中,大量引用了聖經內容。但你若不是基督徒,也很容易看懂他在寫什麼。引用聖經的意義,或許只是讓人要知道,界線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生來就能擁有的東西。
界線簡單的說,就是人的疆界。說它是「人際界線」,應該更恰當。當我們自己不想做某些事的時候,都希望別人跨越界線來替我們做。比方說,生活中的挫折,可能引發我們對自己黑歷史的恐懼,在某些時刻,妳就是無法堅強起來,這時希望伴侶能給她一些刺激,像是說些鼓勵或愛她的話,能讓她從恐懼中跳出來。
又或是當我們自己無法忍受「他人某種行為」時,就會想要跨越界線去改變、影響、操控對方。像小孩不寫功課,不好好學才藝,我們就會生氣 (生氣也是一種控制他人的手段),賄賂他學,甚至是幫他寫。無論如何,就是不要看到那個讓你不舒服的表象就好了。你在乎最多的,其實是他不學才藝,引發你自己曾有過的匱乏與自卑感,你在乎的是自己不舒服,而不是你小孩的感受,也不是才藝對他的意義。
邊看這本書,有某些困擾我的問題,也得到解答。倒不是說,看了它我就好像矛塞頓開一樣,而是我知道,人會想要討拍,會想要控制別人,在作者看來,都是界線的錯亂,而且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大部份的人,都是在沒有界線的家庭被養大的,我們的父母往往只是社會風俗或連續劇的奴隸,忙著張羅三餐與生活之所需,根本不會有界線的觀念。如果你小時候沒有在人際界線中成長,那你長大就不會知道這種東西是什麼,你也會繼續這樣養大你的小孩。
那麼究竟有什麼你今天看完,今天就能開始做的事呢?首先是觀察你自己,是不是常常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平,而不斷勉強自己做不合理,不想做的事呢?你心裡幹的要死,但表面上還是好好好。那你就是允許別人來逾越你的界線,讓他們從你身上得到東西,而且還給他們獎勵。這種情況會發生在職場、家人、伴侶、朋友間。你會一直讓別人從你身上得到好處,是因為你不敢畫出界線,在界線內保護好你的資產,包括時間、心血、自由。
你不敢對他人畫出界線的原因,作者認為,有很大一部份是源於被拋棄的恐懼。這種恐懼通常是在童年形成的。因為童年時期我們只有唯一的支持者-父母,一旦從他們身上,曾感受過被遺棄的恐懼,你就很容易放棄自己的界線,你相信只有不斷的滿足他人要求,你才會被喜歡,接著被愛。
另外,對於你從來不曾擁有的東西,你會完全沒有界線,只為了想要得到它。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從小未曾感受到父愛的女性,會特別容易掉入渣男的陷阱。這其中,你唯一的出路是「原諒」,然後繼續向前走,走向你的下一站。如果你不原諒他人,就表示你仍想從對方得到你從未得到的東西,有時是愛、是尊重,或者,只是一個道歉。
那你該如果畫出界線呢?作者是基督徒,他提出你個人的一切,時間、心力、自由,都是上帝給予你的資產,你必須保護它們。靠著其他基督徒的支持、信念與勇氣,一步一步的練習,保護好自己界線之內的東西,你會感受到自己的可貴,同時你也會了解到,自己是真正的「被愛」。
必須要畫出界線,你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己「被愛」,當你學會尊重他人的界線時,你也會發現自己有愛人的能力。

One thought on “【書籍介紹】看三年的書-Bound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