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研究生,你慢慢來……

感謝耐心閱讀,研究論文時,請記住每一小時眺望一次遠方,看綠色山岡,愛惜雙眼

這篇『菜鳥研究生,你慢慢來』的上一篇,是『如何閱讀科學文獻』。

上一篇,感謝大家的光臨,為我們的人氣增色許多!但是,上一篇,我們一直沒有收到太多迴響……

所以,我們猜,也許上篇『如何閱讀科學文獻』,並沒有真正幫到大家的忙吧?

於是,我們又寫了本篇:『菜鳥研究生,你慢慢來…』。本文中的很多事情,也許大家也早已知道了,只是,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願意將這個歷程,完整地文字化出來…

 


本文開始:

我們離開研究生活已經很久了,不過偶然間,也會想起那段時光。

我想,應該很多人像我一樣吧………在人生過程中,不斷地的犯錯、學習、成長。

在台灣受了15年教育後,我可以結論:『在大學中,若不主動,一個學生幾乎學不到東西』。

不過,就算你天性比向日葵還積極,在速食社會裡,一不小心,我們也會受到大眾誤導,誤認為上大學就是追求:  校名稱→考試→分數→畢業→找份工作→OVER。

進了研究所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變成:研究室→二年→論文→畢業→找工作→起薪加5000元→OVER。

其實,唸研究所是個可貴的經驗,如果好好利用,應該能強烈地感受自我的成長。因為,大學剛畢業的你,剛有了一點專業知識,又正是年輕燦爛,你的腦力、體力都是顛峰的時刻。這時,義無反顧地在專業知識上衝刺,你除了能在專業上精進之外,還能培養自己對知識的熱情。

台灣的研究所數量,已經爆炸性地成長許多年了。我相信研究生總數,應該也已形成一個可觀族群!而且,研究生也是主要上網人口。所以,我在此回顧一下研究生的成長,希望能對各位菜鳥研究生有點小小幫助。

先說你已經完全了解如何使用資料庫,有辦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獻。或是老師偶而會丟一篇論文給你讀。

你拿到一篇論文該怎麼辦?上一篇『如何閱讀科學文獻?』裡面的建議,如厚植英文實力、分析閱讀、還有加強專業知識三點,都必須經過長期累積的。於是,真的抱歉了,遠水還是救不了近火。

所以,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用在你真的拿到一篇論文之後,我們一步一步來,怎麼吃下它?

 

答:

第一:先看摘要,拜託,你一定要把摘要看到懂。

一篇論文的摘要,就算要花一個小時看,也對得起自己。『GRE葵花寶典』曾教過我們:『証明你自己看懂一篇文章的方式,就是將文章內容換句話說(Paraphrase)』。

很可惜,在研究室中,你讀了論文,實在很想找人陪你玩『換句話說』,大概沒有人會想陪你聊論文喔…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研究主題都不同,你正在看的論文,幾乎不可能和隔壁A君看的一樣,所以A君自然對你的主題沒興趣囉!

不過,在研究室中,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的!

只是一篇論文罷了,你可以對自己討論,對自己『換句話說』。

這時,我想起大學的地質學老師。

地質學都排在冬季的下午五點上課,教室好冷,外面又是月黑風高。許多人經過一天的摧殘,上課常常不是打瞌睡就是發呆。

地質學老師因為怕大家上課睡著,所以不斷點同學起來問問題,請同學發表意見。他再順著同學發表的高見,加以肯定或否定、接著講解。就算是完全都沒教過的內容,也能叫人起來回答問題。

面對那些從未教過的內容,同學的答案往往很有創意、爆笑又有幾分道理。這時,你可以窺知不同人的思考邏輯、常識還有擅長的面向都不同。

不過,我從不覺得他們的答案不對。可見,從問題通往解答間的路徑,有無限多條。只要你動腦想,你就往前進了一步。根本沒有人能論斷你的路徑正確或是錯誤。

也因為,每個人都怕自己會被老師叫到,而且也喜歡聽別人站起來講什麼,所以上課時,大家都很機敏。

一學期的地質學,我也從來沒睡著過,也上得興趣盎然。

 




 

所以,你讀摘要時,就算這論文的內容對你來說,是全新的,你也可以靠著不斷問自己問題,接著,再細心解答固定的幾個問題,你就能『換句話說』不求人。

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將問題與答案清楚地定義,然後寫出來。

等你專注地看完摘要後,回答自己三個問題:

1)這篇論文要解決什麼問題(Research Question)啊?

一篇論文之所以會窮盡科學家的心血而被寫出來,而且還會通過重重關卡而被發表在知名期刊上,只有一個理由:就是這論文讓某個本來舉世無解的問題,往解答區更前進了一步,或是它已經一步到位,解決了那個問題!通常這種問題有個特徵,就是很具體單純,沒有複雜的推論過程,就算你不完全了解背景,也能說出那個問題是什麼。

為什麼這種問題往往會很單純呢?那是因為,一個實驗一次往往只能解答一個問題。憶起小學時候,我們自然課背過的,控制變因和操縱變因的故事嗎?一個實驗,往往只能安排一個操縱變因,其他的因素都必須控制不變才行。對吧?

2)那問題既然被這篇論文給解決了,那它是怎麼解決的啊?這時你一定第一個聯想到M&M, 巧克力?錯了,是材料與方法(Material & Methods)。大家都知道M&M好,可是,這些M&M,為什麼有辦法解決這本來無解的問題呢?回答出這個問題,對菜鳥研究生而言,算是研讀本篇論文時,最重要的問題。

3)這個實驗作完之後,作者所下的結論,一定對解答研究問題有所貢獻。請問,那又是什麼樣的貢獻呢?

感謝耐心閱讀,看個湖景,好放鬆眼壓

(感謝耐心閱讀,看個湖景,好放鬆眼壓)

 

第二:你把摘要看完,前菜吃完了,開始必須要向下讀了。天啊!文獻常有幾十頁,我究竟該怎麼讀?

答:

其實論文的幾個部份中,最可以先忽略的應該是M&M (這一部份通常也是最冗長的)。

你應該先看前言(Introduction),接著看結論 (Conclusion)。這個道理,相信很多人都在研究室聽過,但究竟是為什麼呢?

1) 作者通常會很清楚地把『有待解決的問題(Research Question)』寫在前言部的最後一段。如果你摘要看完後,對Research Question還有點模糊的話,在這段,作者又將他的研究問題『換句話說』了。

2) 前言中,作者一定會說明他的團隊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通常是由兩部份組成的:

a. 此問題的科學/實用價值;
b.前人研究

 因為大多數的研究計畫,要得到經費都經過激烈的競爭。所以,科學家說明這個研究的價值,並且保証做完會有結果,這就是爭取經費的關鍵。解釋前人研究,可以大晒自己計畫的合理性、成功機會。而且,具體地說出自己和前人研究有何不同,也能指出自己的特色。看吧!科學家也懂差異化行銷。

3) 既然,前言的一切目的,就是作者為了合理化他的研究問題所寫的。所以,將前言看透透了之後,接著看結論,你就像飢渴的旅人碰上了綠洲一樣,馬上就能得到滋潤!作者在結論時,也會講清楚二件事:

a.這個問題,在被他研究完後,所得到的進展是什麼,終極的解答得到了嗎?
b.如果,終極的解答還沒有出現,那未來要再作什麼研究,來得到終極的解答?

4) 結論、前言都看完了,這好大一坨的M&M到底要不要看呢?大家都說,如果你打算要做一個類似於他的實驗,必須參考他的方式與分析方法,你就必須要看了。不過,我覺得最好的解答不是如此。

我認為,你要問問自己的心,如果看懂了前言、結論之後,你感到好奇,想知道推論答案的詳細過程,那你就不應該錯過材料與方法了。

感謝耐心閱讀,研究論文時,請記住每一小時眺望一次遠方,看綠色山岡,愛惜雙眼

(感謝耐心閱讀,研究論文時,請記住每一小時眺望一次遠方,看綠色山岡,愛惜雙眼)

 

第三:閱讀論文,到底和讀一般的文章書籍有何不同?

答:

有!不管你唸的是自然、社會、人文任何科學,只要能成為論文,又能發表出來的作品,作者在寫作時,單字、語句、段落間,一定都考慮到邏輯。

最明顯的地方,就是他們絕對會遵守英文寫作的習慣,每一段只講一件事情,而且一律用破題法:每一段的第一行,便講清楚了本段接下來主訴什麼病症。

所以,雖然一個段落也許有幾十行,但是,它的目的,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解釋第一行講的那件事。所以,不管你迷失在文章的哪一行,無時無刻回到這段的第一行再看一次,幾次重覆之後,你一定會對作者的意思越來越清楚。

 

第四:同一篇文章,我已經重覆看了四、五次了,卻還是看不懂怎麼辦?Orz

答:

嗯,若你是一個這麼有恒心和毅力的研究生,連續幾次看不懂你還不放棄,旁徵博引,連老師同學你都問了,還是不懂。那我想,這位作者一定也很希望能認識你!因為,自己努力寫出來的作品,難得有緣人如此認真的閱讀,是人都會很感動的!

所以,你可以翻到第一頁,找到那位通信者(correspondance),把你的疑惑簡明扼要列出來,寫個email給他。告訴他,你是一個年輕的研究者,你的目標是發表自己的研究。因為,科學界引用論文的原理,也像老鼠會一樣,大家都在找下線。研究者發表的論文,被其他出版品引用的次數(Cited Times)愈多,那他自己就發達得越快。而且,大多數科學家雖然很忙,但是有人指教、討論他的研究時,他都會特別敏感。

所以,你寫封信給他問問題,他回信的可能也很高。寫信時記住,你自己是誰,你的背景,你老師是哪位,你在哪裡唸書都不重要。研究這行,比的是人心中的熱情和信念。寫信給他時,傳達出你的熱情與信念,比介紹你的背景與能力都重要許多。之前的MIT男孩林達佑,GRE考滿分的那位,在他的暢銷書中,也教過大家這點:寫信給全世界任何一個,你不認識的研究者發問,能讓他對你產生印象,未來你若是真的走上研究這條路,他可能就是你的人脈啦!

~本文完~

謝謝觀賞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Author: 廚餘嫂

正職為遊樂園鬼屋演員(派遣工);興趣:跑步、彈鋼琴、騎重機;喜歡瑞奇馬汀的每首歌;喜歡的書籍是道德經及猛男寫真集。2020年之後,終於發現了自己一生的使命-收集與發酵廚餘。

有什麼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