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閒聊】如何成為老大?

柯琳是我語言交換的同伴,今年六十歲,是法國的藝術學博士。有天她跟我說,她有一個五歲的孫女,跟我女兒一樣大,她每個星期三下午都要顧孫,她們的活動大多是去逛美術館,或是陪她畫畫,我問她:

「妳都怎麼教你的孫女看畫呢?」

「不用教啊,她覺得那是什麼就是什麼……」

「如果她什麼都不覺得怎麼辦?XD」

「那就跟她講點這幅畫的背景,作者的故事啊,作品的典故之類的,多一點資訊就會多一點想法,反正久了她就能想到一些什麼,重要的是自己會有感受…」

聽音樂、或是面對藝術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受。拜託,你才是主角!

聽音樂有很多種切入的角度,看你需要哪一種:

第一種,你是老大

當你聽音樂時,把自己想成一個累了一天,下班回家坐在客廳的人,你是老大,你腦中塞了一些,沒辦法名狀的情緒,可能是今天的感觸,或是過去的回憶,它不至於很強烈,但是它們就是在你心中卡卡的像便祕,你放著音樂,音樂會抓到你部份的注意力,你的防備心會降低。

通常流行歌或搖滾樂,是屬於這樣的功能,用籠統言語,和背景音樂,希望引發你的某種情感,會讓你想到某個快樂或是很受傷的經驗,然後你再次進入它們之中,那這首歌就是在說什麼呢?歌詞往往含糊不清,它只會讓你聽到一個大概的方向,在台灣大多是「失戀」,就是為了要儘可能讓多一點人對號入座,引發他們的回憶與感受。

但是藝術創作的理念,任何東西若不是從「某個人」的內心而發,它就感動不到「另一個人」。所以作品通常都會有某種背景,引發他內心振動,必須去創造,但最後的作品,通常不再是原來那個固定、絕對的意思,因為創造的過程,必定會帶來新的東西。




 

第二種,時空旅人

讓小孩聽的就是這種目的,像卡通一樣,用音樂塞住他的腦,吸引住他的注意力,所以他就不會想到要去做一些煩你的事。只要我兒子一拿到播放器,我們全家就要一直聽馬莉歐電動音樂,雖然他可以邊聽馬莉歐邊看漫畫書,對他來說,你放的是莫札特或是馬莉歐,那效果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一首音樂為什麼會讓人喜歡呢?其實你只要聽得夠多次,最後因為「熟悉的感覺」,就會覺得喜歡它。因為音樂會錄下當時的氛圍,等到下次你聽到時,它就會馬上喚起你從前的場景。正如你現在聽到「我的未來不是夢」「五月天」「伍佰」等的,就會想起自己年輕的時候。

要知道「過去、回憶、青春,童年」,它們永遠是最美好的,因為不會再回來了。

所以,你會看到不斷的有民歌、80年代、90年代金曲這些,不斷的被復刻,重演,就是為了滿足這些世代的情感需求。如果我小孩的童年,曾經聽過蕭邦莫札特,而且媽媽在旁邊,那他們長大之後,不小心再聽到這些曲子,那腦中就會想起他無憂無慮、有人總是保護著他的童年,他不想到也沒辦法,因為幾乎是直覺反射,到時他自然就會愛上這些音樂。

當你聽到任何不熟悉的音樂,甚至是古典音樂,你要喜歡上它的方式,就是去記住它的特徵,包括旋律、和聲、任何部份都可以。當然,如果你聽了喜歡,自然會記住。但是有時候「觀賞」的樂趣,是來自於比較跟對照,才會顯現出來。

總之,當你記住音樂的時候,你也會記住當下的自己。下次聽,就像在重播過去,你就會覺得好聽了。

第三種,模仿學習

如果你是練習樂器的人,可能就會比較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彈出來的感覺一定會有點不同,你聽是為了要揣摩別人的表現方式。這時你就會很多想像,演奏者A彈的時候,他在想什麼?他在設計什麼?他想引起聽眾什麼心情?但演奏者B為什麼同一個地方,卻彈得比較小聲、或是比較柔和?他到底是想怎樣?

會讚嘆一個藝術家,多半是進入了這個領域。這是你在音樂的世界裡,永遠追尋不完,探索不完、調查不完的東西。

其實,站在藝術品的面前,你就是老大。

最後,柯琳接著講了她的經歷:她說自己有天看到一棵櫻花樹,她突然想起一個過世的好朋友,於是她馬上把這棵櫻花樹畫下來,送給他朋友的兒子。他兒子看到了馬上哭了出來。因為他最近正好夢到爸爸的墳墓上,長出了一棵櫻花樹。

於是他們相信,這是必是亡者捎給家人與朋友的消息。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培養習慣】睡午覺的快樂

上法文班,老師隨便丟出問題,想叫大家多說點話時,今天的主題是旅遊,老師問:

「你們旅遊時喜歡做什麼事呢?」

大家都說,拍照、吃美食、健行、參觀博物館、看古蹟……

我說:睡覺

同學們笑了,好像覺得我這個亞洲人不可思議。

關於旅遊,我最想要的就是到了目的地之後,進入飯店,然後馬上躺到床上,睡一個午覺。我覺得睡午覺代表著一種至高無上的人類生活品質-自由。累了就休息,想睡就睡的自由。旅遊渡假時,花了這麼多錢,那我就是老大,我當然要擁有最極致的任性與自由,那就是睡午覺。 Continue reading “【培養習慣】睡午覺的快樂”

【閒聊】小孩聽什麼音樂 蕭邦

這個人不是蕭邦,而是義大利的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因為覺得他年輕時長得很帥,所以就放他的照片了。

莫札特的奏鳴曲給小孩聽,如果維穩第一階段成功,其實可以趁勝追擊,換其他的音樂家。以後你就可以像認恐龍一樣教小孩:會在巧克力上的就是莫札特,很生氣的是貝多芬,長得像愛因斯坦的就是葛立格等等,至少你小孩的字彙裡,就出現了貝多芬、莫札特及愛因斯坦等人。

雖然古典音樂的好處,是同樣的東西怎麼聽也不會覺得聽久了很煩,因為像我們聽習慣「流行歌」或「搖滾樂」的人,不容易找到古典樂的注意力中心(Thriller) 與建立它的框架,所以聽了古典樂之後通常都覺得像沒聽一樣,再怎麼放,都覺得是差不多的東西。

在看過許多兒童音樂發表會,還有回憶起我小時候接觸音樂的過程,我發現某些音樂能吸引住小孩的另一個特性,除了主體上,聽起來必須要歡樂,不能太慢,也不要太短,另外就是會有一條很明顯的旋律線,你可以很容易辨識出來。所謂的旋律線就是你聽過之後,有辦法哼唱出來的那段,如果這段容易被記住、會讓人隨興就能哼出來的話,那這首曲子就有希望成為芭樂歌了。

蕭邦,人稱鋼琴詩人,他的音樂,你通常都很容易聽到這條線,所以小孩的接受度也是滿高的。



按我看播放清單

夜曲(Nocturn):
不用想太多,看字面意思,你就覺得它是在描述人看著夜晚的感覺,有時是描繪一幅夜景,有時是帶有個人內心的波濤與脆弱感受。大部份聽來都有點沉悶,但是評論說,如果你仔細聽,是會有一點正面的感覺在裡面,這點我是同意的,人有時候會在夜晚沉靜下來,也會看到明天的希望。但給小孩聽的東西,如果節奏太慢的話,小孩馬上就會喊好無聊,蕭邦夜曲裡,有幾首很常聽到,等於是古典樂中的芭樂歌,而且節奏也不會太慢的。分別是:

Nocturne Op.9 No.2 in B Major
Nocturne Op.15 No.1 in F Major
Nocturne Op.32 No.1 in B Major
Nocturne Op.27 No.2 in D flat Major
Nocturne Op.9 No.3 in E flat Major
Nocturne Op.37 No.2 in G Major
Nocturne Op.55 No.2 in E flat Major






前奏曲(Prélude):
幾乎都是聽起來很恐怖,好像一個人遭遇了什麼重大的打擊很絕望,而且又很短,給小孩聽,不推。但有一首例外,不會很可怕,而且你可以有故事講給小孩聽的,就是Op.28 No.15這首。它整個很像一個人在著看窗外的雨,從毛毛雨變成暴風雨,後來又變回毛毛雨的感覺,當天氣不好時,就可以放來聽。

Prélude Op.28 No.15 in D flat Major

練習曲(Étude):
練習曲也是幾乎比較短,而且它主要目的是用來鍛練技巧,所以對小孩來說,就更不可能感覺到它的意境,但是這裡面有一首很有名的,就是離別(Op10 No.3) ,我們這個年紀的人馬上會想到日劇,但開頭太傷心,中間又好像喝醉了發酒瘋,小孩也不喜歡。我挑了幾首比較健康的,還有幾首可以講故事的: Op25, No12 (Ocean),很像海裡的浪花連綿不絕打上岸的感覺;Op25, No11 (Winter Wind),左手是狂風在吹,右手像是落葉在飄。

Étude Op.25 No.15 in F flat Major
Étude Op.10 No.11 in E-Flat Major
Étude Op.10 No.10 in A flat Major
Étude Op.25 No.12 in F flat Major
Étude Op.25 No.11 in A Minor
Étude Op.25 No.12 in C Minor


波蘭舞曲 (Polonaise) :
直接就播了「英雄」跟「軍隊」給他們聽吧,順便可以的話,放人家彈現場的給他們看,可以跟他們講這是在表演特技。


Polonaise Op. 53 in A-flat Major Hero
Polonaise Op. 40 in A Major Military


馬厝卡舞曲(Marzuka):
這應該是小孩接受度最高的。馬厝卡其實是波蘭的民族音樂,就是一種土風舞,裡面有很多歡樂的音樂,而且長短剛好,小孩可以一首接一首的聽,也不會機車。我女兒邊玩玩具,甚至還會突然自己站起來,跟著音樂亂跳舞。

Marzuka No.3
Marzuka No.5
Marzuka No.15
Marzuka No.16
Marzuka No.17
Marzuka No.23
Marzuka No.26
Marzuka No.33
Marzuka No.37
Marzuka No.39
Marzuka No.44


最後,一定要記得放入即興幻想曲,Fantasie Impromptu,這條是萬年不敗,宇宙最強,連甄子丹也會彈的。小孩聽到蕭邦兩個字,至少都要想到這條,那妳就算成功了!

Fantaisie Impromptu Op. 66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閒聊】小孩聽什麼音樂 莫札特

封城一個月之後,問了身邊的人,大家整天跟孩子在家都在幹什麼呢?真的有人在HomeSchooling嗎?

此生第一次覺得我家小孩太少,因為有四個小孩的克萊兒跟我講,電視只看兩個小時怎麼夠?不用做什麼啊,直接把小孩趕到院子去,他們就自己去玩了。

是的,跟孩子在家待整天變輕鬆了!至少他們都已經長大到可以自己玩,只要你不生氣,那他們在家整天,妳的感覺就不會太差。我通常在房間做我的事,每隔兩個小時出來看他們在幹嘛,跟他們打屁幾句,或是弄個點心給他們吃,刷刷我的存在,大部份時間倒也相安無事。

不過,總有那種妳已經完全不想動,但是小孩在你旁邊好像又快要放火了,會讓妳有不祥預感,也無法放鬆,又有事情等著妳去做,通常是下午到傍晚這段時間,這時我就會預防性的「放音樂」,多少也能舒解我自己的緊張。




會這麼做,是因為我想起我的小時候。我記得有個下午,我姐從學校買了兩卷鋼琴小品集回來,我媽就放給我們聽,她在旁邊整理她的帳本,同一捲錄音帶我們一直翻面、一直放,那個下午我們很安靜,我們三個小孩完全被鋼琴曲給控制住,我也把裡面的音樂都記熟了。

現在我還是會想如法炮製,期盼小孩了解我的苦心,安安靜靜聽音樂吧!雖然給小孩聽洗腦神曲也可以,不過時間實在是太長了。聽Baby Shark、馬莉歐或迪士尼一整天,你的腦子可能也會受傷。到底小孩聽什麼音樂比較容易達到妳的目的呢?

一說到給小孩聽音樂,大家都說當然是莫札特跟貝多芬囉。我發現小孩真的聽得下去的東西,也就是聽到後來會被刁住的,小孩不會喊「好難聽」的,就是莫札特的奏鳴曲,因為莫札特的奏鳴曲,先天上就跟小孩的氣質很像,它幾乎都有一種忙碌的感覺,它就像一個小孩沒事做時,你把他放到院子裡,他會一直不停的跑來跑去、東看西看、瞎忙的那種感覺。

按我看播放清單

因為奏鳴曲式一定會有一小段很突出的樂句,不斷重複與再現,對小孩來說,無形中很容易讓他們加深印象,而且他們會聽出怎麼每次出現,這段都好像有點不同咧?所以無形中就會產生懷疑,反而會記住它。再來,奏鳴曲比較長,重複數次的特質,會讓小孩不小心跌落到坑裡還不自知,也就是被刁住了。他們一邊堆樂高或看書,也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聽音樂,最後就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家小孩十次會有八次中招。

莫札特奏鳴曲強的地方,就是小孩聽很歡樂,大人聽卻也會爽的。莫札特的奏鳴曲,正常人會發現它旋律很容易辨識,如果以大人稍長一點的專注力來聽,如果能維持3分鐘左右,也會讓你有生理反應。下次放給小孩聽的時候,想像一下:

一個有躁鬱症的人。一出場,你是一個看起來很活潑、很忙碌的正常人,但下一刻你又突然很自閉了。接著經過了一小段的內心探索,聽到一些內心底層的回音,你突然又復活了,你的復活就像煙花盛開一樣,最後它也會歸於平淡,你又會感到失落了。而且它會週而復始的不斷循環著,這種高低起伏的內在,總是讓你一下高興、一下又難過,它會一直跟著你。於是在表面的活潑,底下永遠偷埋了一條註定要哀傷的線,所以這才會顯得藝術的偉大。另一方面,我發現莫札特的奏鳴曲,也會讓我想起典型的愛情動作片,或是中年情慾片。

不曉得莫札特寫出他的音樂時,是不是受到這兩個因素的啟發?沒人知道,不過也不重要。聽音樂的人可以自行解讀。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小孩出門拖拉不配合,怎麼辦?

當小孩不合作,不配合全家出門,已經成為一種「態度」與「習慣」,總是把家裡的氣氛弄得很糟糕時,你要採取行動,來拿回你對家的主導權。

除了上課日之外,凡是帶我兩個小孩出門都是一種痛苦。出門前最累,當你跨出了自家的門檻之後,一切還比較簡單。每個星期六早上,我兩個小孩會去上游泳課。帶兩個小孩去游泳池,包括了兩個部份:

第一部份:叫他們起床,叫他們吃早餐,換衣服,刷牙、穿襪子、鞋子,出門到樓下坐好車,綁好安全帶。

第二部份:載他們去游泳池上游泳課。

這個工作通常要兩個人來分擔。第一部份最難,因為是我們大人跟游泳教練約好了時間,我有非準時到不可的壓力,不然我就成了爛咖。對小孩來說,他拖拖拉拉沒差,反正對他來說,上課遲到,損失的不是他的錢,他沒有後果,也不用負責任。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同個過程反複多次之後,我兒子好像看出每次游泳課前,我究竟在怕什麼。我怕跟游泳教練失約,怕遲到會損失昂貴的分鐘數。就是因為這些「怕」,我才會容易緊張,因此我等於是把自己的心情,裝在盤子裡,端到我兒子面前,請他來控制我,接著就是操縱我的行為了。




直到有天我突然覺得,學游泳是他的事,為什麼我要像一條牧羊犬一樣狂吠,趕著他出門呢?同時我還要承擔生氣、緊張、煩燥等心理壓力?這一切的後果,大不了就是不要上游泳課,反正最後不會游泳的人是他,又不是我!

後來,領悟到這個道理之後,我在某個很不爽的星期六早上,直接取消游泳課。我不裝病,也不跟教練編故事,直接傳簡訊給教練,告訴他事實:

「因為我兒子拖拖拉拉,態度很差,所以我們決定懲罰他,不讓他上課…」

就讓我兒子下次自己去面對教練。學游泳是他的事,我怕什麼呢?我只要做好把游泳課永遠取消的準備,我就設好界線了。游泳課,我已經把屎把尿地帶他們上了三年,這已是小孩的Routine,如果他永遠失去游泳課,對他來說,他的世界就變了,這是很可怕的。小孩雖然看起來總是張牙舞爪,但是當你不再對他囉嗦,也不再為他們的事作墊背,他們反而會不經思考的,生出一種固執,去捍衛自己原有的世界與福利,這好像就是我從小就感受過的「內在力量」(Inner Motivation)!

每天上課日的早上,小孩當然也是嘰嘰歪歪的,不過至少我兒子很怕上學遲到,所以我手中還握著王牌。我能做的就是叫他起床,幫他準備早餐,如果還要拖拉不配合,出門前要跟妹妹打架,我就慢慢走,看他上學遲到,被學校記點,在全班同學面前被老師叫,自找的。

因為我兒子只有八歲,所以我的作法很單純,還是打破他的Routine. 現在上游泳課就輕鬆許多。在Have a New Kid by Friday 中,還介紹了更殺的作法:

如果小孩故意不配合你,那你也可以故意不配合他。這裡面的精髓就是:

你的小孩需要你為他做很多事情,他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甚至不用付出,就能過著舒適的中產生活。但是因為他從出生以來就是這樣過,所以他並不會有感覺,他覺得在家耍賤、亂別人、不用尊重家人的感受,反正都不會有任何後果,那他為何要改變自己的習慣、犧牲自己的隨興、甚至是放棄自己在家的主導權?

沒錯,教育專家都說小孩是個獨立個體啊!爸媽不能勉強他做任何事。但我這老母也是獨立的個體啊!我也有自由,我也可以改變我自己的作法吧!

如果你的小孩比較大,你可以去觀察他,找出「他認為對他很重要」、必須要靠你才能完成的事情。比方說,美國沒有公車可以坐,小孩不管要去哪裡,都要靠爸媽開車載他們去,如果今天小孩故意不配合你們全家的活動,下次他說要去哪裡的時候,你也不要載他去;或者是小孩跟你要錢買什麼非必需品,而且他預期你一定會買給他的,你也不要給他錢。但你的表達方式很重要,不要跟他囉嗦,也不要威脅或恐嚇他,而是平靜地、甚至面帶微笑,跟他講一次這是為什麼之後,你就讓他自己去面對後果,自己去想為什麼!最後,就算你小孩發現代誌大條了,跑來跟你道歉,想要你回心轉意,你也必須要執行到底。

如果你想不出這個適當的「籌碼」究竟是什麼?那你就得用心去觀察你小孩的日常。只能說,家人間若是有建立和善親蜜的關係,那這個籌碼一定會存在。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小孩在車上打架,怎麼辦?

看過小孩坐車,被爸媽趕下車丟包的新聞嗎?恐怖喔,千萬母湯。


學校離我家的距離,大概是二公里左右,每天下午四點放學,我會開車去接兩個小孩回家。這樣的Routine,已經持續了三年。早期,我為了響應環保,還會坐捷運和走路,不過後來發現兩個小孩在下課的時候,往往也很累了。帶他們走路回家,小的不是走得極慢,就是鬧脾氣,大的則會狂衝刺。有時還遇到一個吵著要上廁所,另一個卻不願意移動的慘事,這時候你的心裡會緊張。好不容易三個人回到家,我就覺得快累崩了。

後來我為了要減少自己的累,就開車接兩個小孩放學回家。兩個在學校累了一天的小孩,下課有車可坐了,但你以為他們會很高興感恩?那就錯了。每天放學,兩個人都會吵誰先上車,女兒因為動作慢,通常會輸給哥哥,於是她不爽了。等到兩個人一坐上車,車子開始動了,被固定在安全座椅上,我兒子也會一直說話去激怒我女兒,罵她是大便、尿尿,於是我女兒更生氣了,開始尖叫、哭,接著動手揮打哥哥。這時我正在開車,從後照鏡看到哥哥用手推妹妹頭去撞車窗,整車都是我女兒的尖叫和我兒子的咆哮。

十五分鐘之後到家,要下車了,我女兒的玻璃心碎了,她表示不滿的方式,就是「默默不合作」。於是她不下車,這時我如果想要趕快回家,去準備晚餐,要她下車,我只能吼她、求她、抱她下車。這段開車回家的路,其實並沒有比走路輕鬆多少。

冬天動輒零度、刮風下雨的天氣,兩個小孩放學不用走路,有車可坐,還如此沒品。關於車裡打架,Have a New Kid by Friday 這本書裡怎麼說呢:

1.當你在開車時,對他們而言,你就是魚缸裡的魚,你什麼都不能做。他們在車子裡吵架,就是想要看你在開車時,手放在方向盤上,眼睛盯著前方,你還能對他們怎樣?

2.當你說,你們不停止打架,我們就不要去那個地方。但是小孩比你想像中的聰明,從過往的經驗中,他知道你絕對不會這麼做。

3.只有當他的Routine被打破了之後,小孩才會覺得世界變了。




 

可以怎麼做呢?

如果你們的目的地,是他想去的地方,那你就把車停在路邊,你下車休息、伸懶腰、滑手機、吃東西,讓他受等待與無聊的折磨。

小孩在車上吵架的問題,困擾了我們家好多年。最痛苦的是全家出遊開長途,在高速公路上,兩個小孩打得很起勁,通常是快到目的地的時候,打得越嚴重。你威脅、暴氣,小孩完全不會理你,而且只會增加你開車的風險。通常為了要趕快脫離苦海,我們大人都會想要越早到目的地越好,所以直覺地不想停車。不過,要對付小孩,常常要反直覺思考。

先講一次:「你們很吵所以我不開車了」。等到下一個停車點,你到車外喝飲料,滑手機、鬼混很長一段時間,留小孩自己在車上。通常只要超過十五分鐘,小孩就會覺得像一輩子那麼久,因為他們最怕的事情,就是「無聊」,而且他們不知道還你還要多久?這時候,你就取回主導權了。他們再吵,我就一直重複停車與下車的動作,雖然我會花更多時間才到,但是至少你可以專心開車,不會有人在後面吵。

我記得小時候最怕跟我媽逛街,因為我永遠不知道我媽還要再逛多久,我跟我姐就只能一直在旁邊玩無聊遊戲,那種感覺對小孩而言,是很難受的。對大人而言,我只是執行「你吵我就不開車」的動作,讓你受無聊的報應,我不用跟你生氣。

放學回家這一段,則相對簡單。我每天上車前都先提醒他們,今天坐車要吵的話,我們明天就走路,記得「說一次」就好,而且不能帶著「威脅」的意味。兩個孩子在下雨的冬天、背著書包,真的走了「兩天」之後,從此放學坐車就沒吵了。每天放學坐車回家,是他們的Routine,只要你勇敢的打破Routine,對他們而言,才會感受到差異。這樣我也不用生氣,我的工作就是「講一次」,接著作好走路回家的準備。

如果有車可坐,卻無法珍惜,那我就不需要載他們。我發現對大人來說,有時會被小孩氣到直搗心中的弱點,有一部份是因為妳相信自己已經作牛作馬,為他們做了很多事,他們不感恩沒關係,還要吵個不停來反噬你。雖然走路回家對我來說,身體比較累,但是比起載他們聽他們吵,除了耳根清靜之外,我與小孩的界線劃清了。你不珍惜,那我不需要載你,我也就不會生氣了,至少這保護了我的查克拉。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煮了飯,小孩故意不吃怎麼辦?

今天來分享我是怎麼剷除我家最嚴重的毒瘤:

煮了飯,小孩故意不吃

當你還沒有小孩之前,去餐廳是快樂的事,在家吃晚餐也是我們一整天最開心的事情。我愛看各家人妻廚房的頻道,我熱愛研究各種菜色,因為在家一起享受健康的美食,對我來說,是慰勞大家一天辛勞的重要時刻。

小孩通常都會挑食,但挑食不吃沒關係,反正他們餓到下一頓,就會自己吃多一點。不過我八歲兒子在餐桌上的行徑,並不是他單純不吃就好。他會做的事情是:

當我說「開飯了」,全家地坐上餐桌之後,我兒子一看到今天的晚餐菜色,沒有他喜歡的料理,會開始哭吼、尖叫、咒罵我這個煮飯的人:「為~什~麼~妳~要~煮~這~個!!!」接著他會拍桌子、撞椅子發出可怕的噪音、摔筷子,如果我剛好坐在他旁邊,他還會拉扯我的衣服。

但是,他絕對不會離開餐桌,當你跟他說你不要吃沒關係啊!下去餐桌就好,讓我們吃飯」。他會更加生氣,他就是要待在餐桌上,讓全家人看著他灑狗血,接著累了一天的老公,剛煮完飯的我,通常就會跟著他生氣。最後,你因為血糖低,同時看他在餐桌的醜態,你的肚子會覺得很緊繃,好像胃裡充滿了空氣,脹飽了,你的胃口隨之消失,你桌上的晚餐,看起來像一坨屎,當你真的夾一口菜放入嘴裡時,發現你連舌頭也沒味覺了,這晚餐怎麼突然變得很難吃?

不過,如果我兒子看到餐桌上有他喜歡的菜,比方說炸雞、炸豬排、或是蒸蛋等他愛的食物,他會跟妹妹搶食,比誰拿的多,當他自己的碗裡,還滿滿都是炸雞塊的時候,看到妹妹又拿了一個,他會馬上再搶雙份,完全不會管我們兩個大人究竟吃到了沒有。

我們一家四口的晚餐時間,有好幾年的時間,通常不是灑狗血就是倫理悲劇,氣氛總是很陰森。




直到我看了Have a New Kid by Friday 這本書,在書裡雷曼博士認為:

1.小孩是例行程序(Routine)的動物,只有在他們「習慣的程序」被破壞之後,他們才會感覺到世界真的變了。

2.若你要教小孩什麼,你只需要跟你的小孩說「一次」就好,接著轉身就走。讓他自己去想,去搞清楚,他才學得會。

3.通常不吃飯不會是小孩的問題,他會不吃飯的原因,就是你給他太多零食了。

4.小孩無時無刻,都想要得到你的注意力,這樣他才會覺得自己有存在感,很重要。

書中教的具體解決方式如下:

如果你的孩子今天又在抱怨你所煮的飯不好吃,那你就「一個星期不要煮飯給他吃」。吃飯時間到了,你就自己去外面吃飽再回來,吃飯時間到了,你就準備出門。他若是問你去哪裡,你就說「我去吃飯了」。你也不需跟他解釋什麼,或是諄諄教誨他,你讓他自己去想為什麼就好,但是當你要閃人之前,記得看一下他臉上的驚訝的表情。

他講的想來是用在比較大的小孩身上,大概是青少年這種的。不過,在我家的八歲小孩身上,我採用了他的概念,我用的方法,就是讓晚餐消失在我們的餐桌上。那天晚餐時間到了,我家沒有晚餐,我給了我兒子一袋全麥麵包跟一盒牛奶,叫他去房間吃。當然,我自己跟其他人,都是有偷偷吃飽的。我只要餐桌上沒晚餐,他就沒有那個戲台可以演了。但如果你煮了一桌菜想自己吃,叫他不要吃,那他還是會來鬧場。他的鬧場有可能只是因為想要得到你的注意力,讓你知道 「你煮的飯很難吃,他不想吃」對他而言是多麼重要、需要被知道的事情。

這樣做之後,我發現我不用生氣,也不用跟他多說什麼。跟他耗一個星期,對我也很輕鬆。晚餐他吃全麥麵包跟牛奶,也不會餓著他。但他的例行程序(餐桌上的晚餐)被打破了。就這樣,過了「一天」之後,我兒子的狗血餐桌戲碼,就停止了。當然,一段時間之後,他不自覺又會故態復萌,但我的武器,就是「時間」與「全麥麵包跟牛奶」,把「吃一頓正常晚餐」的權利,還給我家的其他人。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育兒奇書分享-Have a New Kid by Friday

這幾年很幸福,我有大量的時間跟小孩相處,陪著小孩成長,雖然我們夫妻倆常被小孩氣到半死不活, 有時我們甚至會躲在棉被裡不敢出來。但久而久之,我養成了讀育兒書的習慣。大部份的育兒書講來講去還是那些,就是愛啊、忍耐,你跟你小孩相處時會生氣,只是都是因為小孩的腦還沒長好,你只要繼續忍耐下去,將來小孩的情感跟大腦就發展得很好,Blah Blah Blah…

看育兒書之後,我會不會真的去使用它上面所教的東西呢?會,不過如果幾次沒用之後,我也不再做了。可是為什麼我會一直看呢?因為我意外發現,看育兒書會激勵我的意志力。因為會寫得出育兒書的人,通常都是經歷過這種惡夢的父母,我的眼睛如果持續地看到同類們寫的文字,育兒相關的字眼,在我小孩吵鬧時,我會覺得有人了解我的困難,有人在這條路上陪伴我,我會有被同理到的感覺。

手邊買不到任何的中文書,還好我家的古董-Kindle還能用。 打入Parenting之後,你會發現幾本美國育兒界一定會跳出的暢銷作品,有的還是暢銷了幾十年的「寶典」,從裡面你或許也能略為窺知美國人的育兒觀念。

No Drama Discipline

How to talks So Kids Will listen.

Calm Parents, Happy Kids

Whole Brain Child

 

這四本講的概念,都是差不多的,大致上就是你所遇到小孩的問題,科學上來說,都是由於他們的大腦還未發展完成,仍處在「爬蟲腦」的階段。於是你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你會看小孩的行為不順眼,或是他們所造成你日常生活的困擾:諸如無理取鬧、兄弟姐妹因為細故打架、日常稍有不爽就大吵大鬧、不收玩具、拖拖拉拉、挑食、插嘴、故意不配合等行為,其實都是大腦發展的過程。書中用了最大篇幅教教你的,是改變大人的想法,而不是改變小孩的行為。




 想在這幾本書裡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卻發現書中教的都是很「反直覺的操作」。比方說,你小孩又再同一件事上耍同樣的賤招了,雖然說你已經厭倦不已,而且當下很累,但你卻要告訴自己「我要去幫助他,去了解他的需求」;當你小孩對你拳打腳踢時,你要在此時催眠自己產生強烈的愛,去抱他們,聽他對你咆哮之餘,你還要注意你與他溝通的措詞。這不是不可能,不過你要經過長期的練習,而且我怕我會因為長年的壓抑與扭曲,導致我「後中年人格的心理創傷」。所以,以上這三本育兒寶典所講的概念,可以知道一下,但是對我來說,實質幫助並不大。直到我看到這一本:

Have a New Kid by Friday.

Have a New Kid by Friday

作者Kevin Leman 是心理學博士,在學校當老師,自己還養了五個小孩的「美國人」。大家都說美國的教育好棒,洋人父母最會帶孩子,教出的小孩最有創造力了。因為在飛機上、餐廳裡吵鬧的小孩永遠是我們華人小孩,而且我們華人父母根本不懂得教小孩,就只會一直說「不可以」。不過你若是讀過美國人的育兒教養書,就會相信小孩不分國籍與種族,他們做的事都差不多,美國父母親處理的方式,跟你也是都差不多的,而且美國的學校,不論你的同學是否來自功能正常的家庭,霸凌與同儕壓力都像是常態,你的外在環境還更複雜。

Have a New Kid by Friday的基本理念:這年頭的父母,尤其是「美國人」都一心想著要做孩子的朋友,或是讓他們將來取得成功,搞到最後他們反過來被小孩控制了,讓小孩取得這個家的主導權卻還不自知。小孩控制你的方式,包括吵鬧、發脾氣、甩門、不配合,甚至包括極度的被動,這些是每個小孩都會做的事,但父母親往往因為習慣、日子還要過下去、扭曲自己的需求,慢慢地就會被妥協,接著小孩就能從你身上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利用這本書裡教的方法與概念,一個半月之後,我終於成功改善了幾個生活的陳年「爛瘡」、「沉疴」,與「家庭幸福的蛀蟲」,包括:

1)煮了飯小孩不吃
2)故意在車上打架
3)回家無止盡的爭吵
4)睡前與出門總是拖拉、不配合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的心變平靜了,不光是因為吵鬧變少,而是因為我感到生氣的時候少了,我跟小孩之間的界線更清楚,家人生活在一起,我們都愛對方,父母的責任是照顧孩子,但人都有自己不想被侵犯的領域。這是這幾年來,讀完後真正全身舒暢,而且實作有感的育兒書。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閒聊】末日感

並不是我有末日感,而是我發現自己因為太累,而沒辦法在孩子面前裝成很快樂很正面的媽媽,一旦小孩感覺到媽媽這條資源有斷供的危險,產生了末日感,於是就本能的自己變很乖。

自從有次生病時,我發現,如果我一直躺在床上不起來,小孩發現媽媽沒有力氣跟他鬥,沒有辦法制止他們開冰箱拿食物,沒有能力帶他們出門,沒有辦法供應他們資源,甚至是連午餐都沒有的時候。他們自己好像就會知道要節省體力來面對惡劣環境,於是哥哥不再欺負妹妹了,還會互相照顧取暖,叫他們去做什麼事,也都會自己乖乖的去做,無意義的爭吵就少了很多。

這就是末日感。當媽的這些年,很多童年的記憶都會在我腦中一直浮現。有時候真的不知該怎麼對自己小孩時,就會想起我媽小時候是怎樣對我們的。

我記得,從小有記憶起,我爸媽就很常吵架,吵架的內容多半是關於我爸公司的財務問題。我媽有自己的工作,還要幫我爸軋票子,還要處理小孩的事、煮飯給我們吃,可想而知她的壓力有多大。

大概是小學一年級時,有天晚上吃完飯,我們差不多要睡覺前,我媽突然拎著皮箱要說她要走了,我姐姐就帶著我去擋住門一直哭,媽媽叫我們去睡覺,但我們發現媽媽又要走了,就一直在床跟大門之間來回跑了好幾次,哭著叫著求她,直到我累得快睡著了,我姐姐還一直在旁邊叫我,跟我說媽媽要走了,我們快去擋住她 ,但是我再也起不來,但還記得我姐姐仍在叫我。




第二天醒來,我媽媽沒有走。但是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我的潛意識裡就有一種觀念,就是我住的家,或許並不是能長久的,說不定有一天會沒有媽媽或爸爸照顧我們。兒時的經驗影響著我整個青春期,我知道我如果闖禍的話,我爸媽肯定是自顧不暇,沒餘力也沒資源處理我的事。所以,後來遇到的困難,我都靠著自己摸索出路,包括高中時被留級、告白被拒絕、想要得到什麼能力時,我腦中都會響起這句OS:

「我還有大好人生,不能被這點小事打垮,現在我就要站起來,我要嫁入豪門……」

可能是小時候曾經體會到、印証過這一點,所以我才會在做了很多誇張的事之後,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但是話說回來,給你小孩「末日感」並不是只有好處,同時也會讓小孩常常處在莫名恐懼與焦慮之中,像我現在就常會杞人憂天。因為兒時的經驗,以前我覺得自己如果當媽媽的話,一定要讓小孩覺得家裡很安全,媽媽的心志很強大,媽媽不會倒。但其實真正當了媽媽之後,才發現我根本就比當時的我媽脆弱很多。

我是不是要繼續在孩子面前裝成很強大很正面的樣子,讓他們覺得「家很安全」、「媽媽很強大」,還是直接讓他們上那人生寶貴的一課?讓他們看看:

「媽媽終於被你們打垮了,你們開始自己想辦法吧!」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



【家庭主婦見聞】原來會失眠

家庭主婦的見聞,其實是象徵著我心態的轉變。把家庭主婦這份工,當成人生中的某一段旅程,像是出國觀光一樣,你在路上會發現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當你開始用這種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就會覺得處處有驚奇。

以前很難想像一個成人,沒有工作壓力,就會有「不工作的壓力」。當小孩去上學,她只負責接送小孩、買菜、作飯、洗衣服、上課,壓力居然可以大到失眠。

三年前我開始知道「失眠」是什麼,還真的很符合典型家庭主婦的生命曲線,我其實沒多操勞,但一過了35歲就開始百病上身。失眠像跟你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小姑一樣,你會時刻防備。人一旦開始失眠,你會覺得一個人的能力真的有限,這輩子能做的事不多了。而且連「睡覺」都有困難之後,社會也就沒有資源能幫助你了,你除了看醫生吃安眠藥,或是花錢去按摩到睡著之外,幾乎沒別的療法。晚上你睡不著,也沒有家人朋友能陪你,聽你說話。因為每個人都要睡覺,你得一個人孤獨的渡過每個可怕的夜晚。

為什麼會失眠?檢視我的每日作息,一個單純的家庭主婦,每天常態性的就是早上七點要叫小孩起床,八點要帶他們出門去上學,下午四點接他們放學,回家準備晚餐、檢查功課、維持家庭和諧,一路緊繃到晚上九點他們去睡覺為止。而且這些庶務,並沒有隨著時間的過去、經驗的累積,讓人感覺到駕輕就熟,而是壓力漸大。原因是除了我之外,沒有任何人能替代我,我連一天都不能休息、請假或是出包。

我的睡眠時間,剛好就是卡在這兩件事之間(張羅小孩上學,與招呼他們放學),這是很不利的。有段時間,大概是我兒子大班跟女兒小班時,我家從早晨開場就是屎坑。從叫醒小孩開始,就要先聽他們鬼叫發洩起床氣;吃早餐時,孩子看到食物不合他的意會機歪,先對你咆哮或是哭,接著愛吃不吃,或是邊吃邊作弄別人,因為大人習慣不想遲到,自然會緊張一直催小孩,又會吵架。接著女兒發現今天的衣服不是公主服,也會故意不配合。最後終於弄到要出門了,我兒子問我今天幫他準備了什麼點心,看到不是餅乾或是甜食,出門前再回馬槍般的怒飆你一次。這一切的負面情緒,你都要在到學校之前,自己修復好,跟孩子笑笑的說再見,今天上學要加油喔!




 

下午四點孩子回家就更不用說了,他們一整天在學校的壓抑、疲勞或不高興的事,一看到你就會完全釋放出來。不同的是比早晨那場更長、更暴力,你也到了一天體力的盡頭,但卻有更多的事等著你去做,晚餐、洗澡、功課、刷牙、講故事、哄睡,直到孩子九點上床,風暴剛過去,一有重獲新生的感覺,人總是需要一點時間休閒跟平復。但其實九點之後,你已經沒任何體力可娛樂,最本能的就是拿著手機一直滑,滑到十一、二點,這時我只要看到手機鬧鐘,只剩不到7個小時可以睡了,自然會害怕,也就越難睡著。

我的睡眠時間,正好是被這兩件最怕的事夾在中間。晚上九點終於結束了一天,想要慰勞自己,平復傷痛也沒時間,硬逼著自己上床但內心卻是蠢動的想做一些事,接著會擔心「明天我萬一沒睡好,要怎麼應付這些不爽的事?」要知道,人在沒睡好的時候,脾氣特別差,對於小孩的惡行惡狀會更沒耐心,我怕的就是我沒睡好,會被激怒到家暴小孩,結果越是怕,就越睡不好覺。

因為怕上社會新聞,我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這三年來我試過各種方法,當我的安眠藥從半顆變一顆,一顆要變兩顆的時候,我就全部丟了它們。接下來開始漫長的試驗,各種能改善失眠的方法,第一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息。最後發現夢幻的作息「早睡早起」,對壓力正好發生在「早晨」跟「晚上」的我來說,是一種防禦力超高的裝甲。

所謂的早起就是5~6點起床。小孩通常是7點起床,所以他們起床前我還可以冥想、祈禱、看書,為早晨那場戰鬥準備好心理素質。而且每天早起一小時,一週就有七小時,等於多了整整一天,這一天你就算只是拿來看書,作運動,也會覺得生活有餘裕了。早起會讓你的一整天都有種淡淡的疲倦,但是我會在中午過後去睡半小時的午覺,畢竟晚上還要撐到九點半才能休息。

早起的話,早睡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對我來說,如果越晚睡,內心就越怕睡不著,如果十點我就能全部弄好,去床上躺平的話,那對睡不著的恐懼就會減少。因為早上五點起來,所以理論上晚上十點自然會比較累,只要能避免外來的刺激(手機),同時忘記今天一整天的事情(找老公說垃圾話),那能不知不覺睡著的機率又高了很多。

每次我不知不覺睡著時,第二天都要問我老公,有沒有看到我是怎麼睡著的?重溫那個幸福的片刻。

PodCut Coffee Pod Recycle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器
PodCut™ - Nespresso 咖啡膠囊回收神器
部落格公告:我們有 Podcast。也有 出書


加入 facebook 粉絲團 = 支持我們更好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