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WFU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育兒奇書分享-Have a New Kid by Friday


這幾年很幸福,我有大量的時間跟小孩相處,陪著小孩成長,雖然我們夫妻倆常被小孩氣到半死不活, 有時我們甚至會躲在棉被裡不敢出來。但久而久之,我養成了讀育兒書的習慣。大部份的育兒書講來講去還是那些,就是愛啊、忍耐,你跟你小孩相處時會生氣,只是都是因為小孩的腦還沒長好,你只要繼續忍耐下去,將來小孩的情感跟大腦就發展得很好,Blah Blah Blah…

看育兒書之後,我會不會真的去使用它上面所教的東西呢?會,不過如果幾次沒用之後,我也不再做了。可是為什麼我會一直看呢?因為我意外發現,看育兒書會激勵我的意志力。因為會寫得出育兒書的人,通常都是經歷過這種惡夢的父母,我的眼睛如果持續地看到同類們寫的文字,育兒相關的字眼,在我小孩吵鬧時,我會覺得有人了解我的困難,有人在這條路上陪伴我,我會有被同理到的感覺。

手邊買不到任何的中文書,還好我家的古董-Kindle還能用。 打入Parenting之後,你會發現幾本美國育兒界一定會跳出的暢銷作品,有的還是暢銷了幾十年的「寶典」,從裡面你或許也能略為窺知美國人的育兒觀念。

No Drama Discipline

How to talks So Kids Will listen.


Calm Parents, Happy Kids

Whole Brain Child


這四本講的概念,都是差不多的,大致上就是你所遇到小孩的問題,科學上來說,都是由於他們的大腦還未發展完成,仍處在「爬蟲腦」的階段。於是你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你會看小孩的行為不順眼,或是他們所造成你日常生活的困擾:諸如無理取鬧、兄弟姐妹因為細故打架、日常稍有不爽就大吵大鬧、不收玩具、拖拖拉拉、挑食、插嘴、故意不配合等行為,其實都是大腦發展的過程。書中用了最大篇幅教教你的,是改變大人的想法,而不是改變小孩的行為。

想在這幾本書裡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卻發現書中教的都是很「反直覺的操作」。比方說,你小孩又再同一件事上耍同樣的賤招了,雖然說你已經厭倦不已,而且當下很累,但你卻要告訴自己「我要去幫助他,去了解他的需求」;當你小孩對你拳打腳踢時,你要在此時催眠自己產生強烈的愛,去抱他們,聽他對你咆哮之餘,你還要注意你與他溝通的措詞。這不是不可能,不過你要經過長期的練習,而且我怕我會因為長年的壓抑與扭曲,導致我「後中年人格的心理創傷」。所以,以上這三本育兒寶典所講的概念,可以知道一下,但是對我來說,實質幫助並不大。直到我看到這一本:

Have a New Kid by Friday.



作者Kevin Leman 是心理學博士,在學校當老師,自己還養了五個小孩的「美國人」。大家都說美國的教育好棒,洋人父母最會帶孩子,教出的小孩最有創造力了。因為在飛機上、餐廳裡吵鬧的小孩永遠是我們華人小孩,而且我們華人父母根本不懂得教小孩,就只會一直說「不可以」。不過你若是讀過美國人的育兒教養書,就會相信小孩不分國籍與種族,他們做的事都差不多,美國父母親處理的方式,跟你也是都差不多的,而且美國的學校,不論你的同學是否來自功能正常的家庭,霸凌與同儕壓力都像是常態,你的外在環境還更複雜。

Have a New Kid by Friday的基本理念:這年頭的父母,尤其是「美國人」都一心想著要做孩子的朋友,或是讓他們將來取得成功,搞到最後他們反過來被小孩控制了,讓小孩取得這個家的主導權卻還不自知。小孩控制你的方式,包括吵鬧、發脾氣、甩門、不配合,甚至包括極度的被動,這些是每個小孩都會做的事,但父母親往往因為習慣、日子還要過下去、扭曲自己的需求,慢慢地就會被妥協,接著小孩就能從你身上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利用這本書裡教的方法與概念,一個半月之後,我終於成功改善了幾個生活的陳年「爛瘡」、「沉疴」,與「家庭幸福的蛀蟲」,包括:

1)煮了飯小孩不吃
2)故意在車上打架
3)回家無止盡的爭吵
4)睡前與出門總是拖拉、不配合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的心變平靜了,不光是因為吵鬧變少,而是因為我感到生氣的時候少了,我跟小孩之間的界線更清楚,家人生活在一起,我們都愛對方,父母的責任是照顧孩子,但人都有自己不想被侵犯的領域。這是這幾年來,讀完後真正全身舒暢,而且實作有感的育兒書。

更多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本部落格不需要登錄任何帳號,即可留言,歡迎多加利用。